第一百五十六章徐知诰
闹的差不多了,徐知诰也有点等不急了,想来也真没什么意思,戴着面具见人就等于承认自己没脸见人。徐知诰决定废掉杨溥,自建新朝。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十月,吴国皇帝杨溥正式逊位,遣代理太尉江夏王杨璘去金陵传禅国诏书,齐王徐知诰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称帝,建国号大齐,改吴天祚三年为齐昇元元年,尊义父徐温为太祖武皇帝。
虽然徐知诰受“禅”时对逊帝杨溥还自称什么“老臣”,并尊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看上去天花乱坠,可一年以后,杨溥就不明不白的死在扬州。至于杨溥怎么死的,只要看一看南北朝时前朝逊帝的悲惨状,就不用多说什么了。
杨行密的老臣周本勉强到了金陵劝进,回来后长叹:“我随吴太祖大恩,今见徐氏篡吴而不能报死太祖,我快八十的人,难道让我再向徐氏屈膝不成?”不久气愤死去。
徐知诰当上大齐皇帝后,就有一个想法:“自己本来姓李,差点改姓杨,最终姓了徐。现在还有必要再给徐温传香火吗?”徐温没把徐知诰当成亲生的,徐知诰以怨报怨,也不想给老徐家脸上抹粉了,徐知诰把便这个想法“传”给了徐温还在世的两个儿子徐知证和徐知谔。
这二位在徐知诰称帝后也当上了王爷,但毕竟只是人家徐知诰门下讨生活,徐知诰想改姓,二人自然顺水推舟,带着众臣上请皇帝还复李姓。徐知诰就等着呢,不过在改之前又演了场戏,众人再劝,这才决定复姓。
昇元三年(公元939年)正月,徐知诰复李姓,改名为李昪。《吴越备史》却认为李昪本来姓潘,湖州安吉(今浙江安吉)人,冒姓李氏。这种说法较少为诸家史料所接受,加上吴越和李唐的敌国关系,此说可信度不高,所以一般认为李昪确实姓李。
徐知诰本来想改名李昂,可犯了唐文宗李昂的名讳,又想改叫李晃,可朱温这厮称帝后也改名朱晃。后来才定了个昪字。不知是不是巧合,五代十国帝王改名时,名字多带“日”旁,如梁太祖朱温(朱晃)、唐明宗李嗣源(李亶)、后汉高祖刘知远(刘暠)、南汉中宗刘洪熙(刘晟)、闽景宗王延羲(王曦)、后蜀后主孟仁赞(孟昶)等人,后来还有一个宋太宗赵光义(赵炅)。
在讲究门第高下的封建时代,李昪既然复了姓,自然要在李姓中认个象样的老祖宗。姓李的嘛,认唐朝皇帝做祖宗再合适不过了。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自然要做先祖,可李家支脉太多,具体认哪一家呢?李昪看中了唐宪宗李纯的第十子建王李恪,这个李恪和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吴王李恪重名。
建王李恪在浩如烟海的李唐宗室中并不起眼,远不如有唐三百年中号称英武仅下李世民的吴王李恪,但对李昪来说,唐宪宗李纯英武亦不下吴王李恪,所以攀上了唐宪宗,也不辱没自家门户。李昪称自己是建王李恪的玄孙,所谓“恪生超,超生志,志生皇考荣,荣生今上。”
《旧五代史》则说李昪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六子李璘之后,李璘在安史之乱时有割据江东之意,最后叛乱被杀,名声比较臭。李昪既然要找个好祖宗,不太可能选择李璘,就象袁世凯称帝后也没有选择袁绍一样。还有一点,李昪生于公元882年,而建王李恪死于824年,时间距离比较近,辈分上也衔接的上,况且大多数史料均认为李昪选择的是建王李恪,虽然有些史料上说李昪是自云建王恪之后,至于是不是真的,无人知晓。
李昪认了李恪做老祖宗,自然要对老祖宗有所表示,尊李恪为定宗静皇帝,曾祖超为成宗平皇帝,祖父志为惠宗安皇帝,父亲荣为庆宗德皇帝。国号当然也要改,改齐为唐。至于徐温,既然不是一家人,也就不用那么毕恭毕敬了,改徐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