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中叶,当秘鲁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后,民间就一直相传:在茫茫的安第斯山脉中,有一座神秘的印加古城。
300多年间,探险家们多方寻觅,均无所获。直到1911年7月24日,美国探险家海勒姆?宾汉姆在安第斯的森林中有了石破天惊的发现。他来到一座古老的山顶,发现树丛间有一座废弃的古城,这就是马丘比丘——被遗忘的印加古城。印加统治者帕查库蒂于1440年左右建立古城,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鲁时都有人居住,此后这座古城被废弃了。西班牙统治者从未发现这里,所以500年来在宾勒姆重新发现它之前,它都保存得非常完好。
马丘比丘位于秘鲁境内库斯科西北130公里,整个遗址高耸在海拔约2350米的山脊上,俯瞰着乌鲁班巴河谷,为热带丛林所包围,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印加人崇拜自然界的众神。
在印加神话里,山的地位及其显赫,因为山最接近太阳,而且是水的源头,因此它也是生命的摇篮。连绵起伏的山峦不仅象征众神的驾临,而山本身就是神。马丘比丘,在克丘亚语中为“古老的山”之义,也被称作“失落的印加城市”,这成了印加帝国最为人所熟悉的标志。
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最著名的作品,是受马丘比丘启发的“马丘比丘之巅”:“我看见石砌的古老建筑物,镶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间。激流自风雨侵蚀了几百年的城堡奔腾下泄……”
在1983年,马丘比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之一。
考古发现,马丘比丘并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贵族的乡间休养场所,类似于罗马庄园。
马丘比丘古城遗址外围是层层梯田形成的农业区,城区则由200座建筑和109个连接山坡和城市的石梯组成,每个阶梯通常由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凿成。还有大量的水池,互相间由穿凿石头制成的沟渠和下水道联系,通往原先的灌溉系统。
城内规划井然,按照考古学家的划分,马丘比丘有三个组成部分:北部多为庄严的宫阙神殿,即神圣区;南边的作坊和公共场所,即通俗区;还有祭司和贵族的居住区。
在神圣区里有献给最伟大的太阳神因蒂(Inti)的“Intiwatana”、“太阳庙”和“三窗之屋”。石头建造的纪念陵墓是宗教仪式和献祭牺牲的场所,里面的空间呈拱形,墙壁上还有雕刻。印加人称自己为“太阳的子孙”,他们将太阳视作“燃烧的火鹰”,渴望用“拴日石”将带来光明和温暖的太阳永远留在天上——直到今天,对太阳的崇拜仍在印加民间流传。在这座古城关于太阳崇拜的建筑也随处可见。但是,虽然印加人了解圆形,太阳神因蒂就是用圆形表现的,却并不把它运用在建筑中。
在居住区中有一部分是专属于贵族们的,这里的房屋成排的建在一个缓坡上,其中智者们的住宅是红色的墙,而王子们住宅则有着梯型的房间。
在通俗区中还有一片区域是专门关押和惩戒犯人的监狱。据估算,在马丘比丘居住的人数,在高峰时也不超过750人,而在没有贵族来访的雨季就更少了。
印加王国选择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和地质特点。据说马丘比丘背后的山的轮廓,代表着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脸,而山的最高峰“瓦纳比丘”代表他的鼻子。印加人认为不该从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从周围寻找分散的石块来建造城市,而且全部建筑都是印加传统风格的:磨光的规则形状的石块,以及美妙的接缝技巧,一些石头建筑连灰泥都没有使用,完全靠精确的切割堆砌来完成,墙上石块和石块之间的缝隙还不到一毫米宽,连匕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