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贾的出访竟然成功了,他大撒金钱结交权贵,还买通了那些与他是一路货色的游士说客。这些说客朝秦暮楚,他们为了得到重用就游说君王权臣与秦国作对,在各国之间奔走串联,他们同样也会为了秦国给他们的好处,反过来劝各国与秦国结盟。姚贾深知这些人是凭一张嘴混饭吃的,没有坚定的立场,谁重视他们,他们就为谁说话,投其所好就能使他们的所谓谋略不攻自破。楚国和燕国不像三晋赵、魏、韩那样饱受秦国攻击,是秦国远交的对象,要他们满足眼前的太平日子不去招惹秦国并不是太难。在姚贾的活动下,联合对付秦国的阴谋很快就烟消云散。
嬴政对姚贾勇挑重担、说到做到非常满意,立即封他为上卿,赏给他千户俸禄。上卿也就是正卿,比李斯的客卿还高一级。更实惠的是千户俸禄,这使姚贾除了上卿的待遇还额外多得一千户人家上缴的赋税,每年收入达到1600户赋税。这种待遇使尉缭眼红,他做国尉名位虽高于上卿,但收入也就600户赋税,与客卿李斯相当。尉缭做国尉的新鲜感满足感没有持续多久,就感到有点失落。他不是军人,更不是将军,与秦国军界没有渊源,对实际军务根本插不上手。国尉作为名位最高的文职武官,表面上类似于今天的国防部长,但却没有实权,实质上更像是今天国防大学的教授,只是为秦王提供军事咨询,是一个军师角色而不是行政官僚。况且嬴政事必躬亲,很有主见,尉缭很快就发现秦王并不是事事听他的,在充分吸纳了尉缭的好建议后,嬴政会形成自己的看法,他更关注谋略的实施,而不是坐而论道。
多少感到失意的尉缭忍不住私下又对秦王产生抱怨。他性格的缺陷在于自视甚高容易感觉怀才不遇,遇到挫折又喜欢抱怨,对祸从口出缺乏足够的警惕。他对其他游士悄悄说到秦王的为人,自吹自己会看相,秦王这个人鼻梁很高,颧骨隆起,是帝王之相,但双眼像蜜蜂一样眼球凸出,看人时似乎直刺人心,胸脯像猛禽般鼓得高高的,有蓄势欲扑之状,声音像豺狼嗥叫一样低沉阴森,这样的面相说明秦王是刻薄寡恩之人。尉缭把大眼睛、宽胸厚背、声音浑厚,整一帅哥形象的秦王描绘成怪兽状人物,可见他怨气不小。他说这话时想到秦王与他刚认识时对他毕恭毕敬,言听计从,而熟悉之后则似乎没有了那种热情,这种前恭后倨未免使尉缭怅然若失,由怨生恨。尉缭自己没有意识到,他现在已经不是一个游士,而是秦王的一个臣子,做臣子怎么能指望君王永远像宾客一样对待他?
尉缭在心情不快时说出了极犯忌讳的话,很快就后悔了。他知道这些话如果传到秦王耳朵里肯定触怒龙颜,严重的话甚至性命不保。尉缭越想越后怕,最终决定不辞而别。他不太舍得国尉这个头衔,但却觉得不能一展所长。他与姚贾不同,姚贾是穷小子,而他尉缭在魏国大梁多少有些家业,他靠著书立说也能维持生存。既然他在秦国只能做个谋士,还不如回国做个学者。做不了大官成就功业,写本书留传千古也不错。
就这样,尉缭跑掉了。嬴政觉得奇怪,不明白怎么回事。对这个谋略家的离开嬴政有点遗憾,但也不是太过惋惜,他觉得尉缭这个人眼高手低,喜欢高谈阔论而不愿做繁琐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担当重任。尉缭的军事思想比较系统,嬴政听起来很新鲜,秦国有许多能征惯战的将军,但很少有人能有这样的军事理论水平。尉缭很佩服在魏国从政治军多年的吴起,一再称道他仅凭7万人的军队就打遍天下无敌手,这给嬴政留下了深刻印象。吴起一生打过76次战役,无一败仗,有64次全胜,12次打了个平手。这样辉煌的战绩使嬴政不禁想起秦国自己的白起,这位军事天才也是以少胜多的常胜将军。尉缭对吴起的追捧和白起的显赫成就使嬴政得出一种印象:善于打仗的将军都能以少胜多,这对嬴政的战争观念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