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精通情报工作,理应得到秦王重用。尉缭要的是显赫官职,而不仅是做一个被供奉为上宾的谋士。在秦国呆了一段时间后尉缭发现秦王似乎没有马上给他官职的迹象,忍不住背地里发起了牢骚,在和其他游士私下交谈时透露出要离开秦国的意思。
嬴政很快就知道了尉缭的抱怨。他并不是吝惜手中的官位,而是量材用人。他感到尉缭的分析能力似乎强于办事能力,更适合做一个出谋划策的军师,而不是一个独当一面的行政官员。不过尉缭既然热衷做官,嬴政不想失去这个人才,反复考虑后决定让尉缭做个国尉。尉是武官,国尉自然就是国家级武官,相当于国家最高军事长官。这个职务在此之前只授予过白起一人。但这只是个荣誉职衔,当年白起军功盖世,在伊阙大破韩、魏联军,斩首24万,昭襄王就在白起原有的左更这个爵位上加封他一个国尉称号,肯定白起在军事上的杰出成就。这个临时增设的职衔名头虽大,但是与爵位并不挂钩。一年后昭襄王再升白起为大良造,才使白起的爵位由左更的14级升至17级,接近“卿”一类爵位的顶峰。后来白起又取得了击败楚国、攻占楚国首都郢都的辉煌战绩,由于秦国规定武将不能封侯,昭襄王就封白起为武安君,使他得到类似于封侯的地位和待遇。
嬴政认为尉缭还没有做出实际政绩,但是懂军事会权谋,给他一个绝无仅有的国尉称号不算委屈他。李斯当时是客卿,相当于第10级爵位,而尉缭的国尉在名份上仅次于17级的大良造,应该是很破格的了。秦王对官员的任免表面上可以自己说了算,实际上还是得考虑职位与官员的能力、政绩相匹配,要平衡各方面的人才。与尉缭同期或先或后来到秦国的游士之中,茅焦、顿弱、姚贾等人,都没有尉缭这样的待遇。而论实际办事能力,有的游士并不比尉缭差。姚贾出身卑微,是魏国一个看门人的儿子,还偶而干些小偷小摸的勾当,口碑不太好,曾经到赵国闯荡竟然被驱逐出境,但是姚贾有胆量能办事。嬴政从情报网得知,楚国、燕国等国的一些游士正在策划联合对抗秦国,就打算派人到这些国家去活动,看看能不能瓦解这个阴谋。当嬴政对一群游客策士提出这个要求时,这些平时能说会道口若悬河的说客一个个面面相觑,没有一个开口响应秦王的要求。尉缭同样沉默不语。他认为自己是战略家,搞顶层设计的,不是跑腿的,具体工作不是他的事。何况游说各国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万一失败就很没面子,搞不好会砸了自己作为精明谋略家的牌子。只有姚贾挺身而出,主动承揽了这项成败难测的任务。嬴政十分高兴,特地为姚贾备了一百辆车子和一千斤金子,让他带一个庞大使团出访各国。车子是为使团人员和物资补给准备的,金子则是为打通人脉关节秘密预留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