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和而不同既是状态也是本质
5—73正青智者问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步石答:经典的作用是什么?它可以给我们一个教条,可以是给我们一个启发。我把它当做一个起点,由此发散开来,理论联系实际而收获更多思想。我又把他看作一个核心,如同一粒飞天的尘埃,它能使水蒸气凝结成云雨,也许我们思想的意念并不缺乏,缺乏的只是一粒“尘埃”作为核啊!小人的“喻于利”、“长戚戚”和“同而不和”之间具有有机联系。君子的“喻于义”、“坦荡荡”和“和而不同”之间具有逻辑联系。
现实世界是虚假的,人们因而觉得文明;虚拟世界是真实的,人们因而显得野蛮。孔子的话语主要符合现实世界,他那时还没有网络。
和即秩序,不同即自由。和是怎样的秩序呢?它是仁的秩序,是自然的、有机的、有公益的、原则上对每个个体都有利的秩序。而自由也是仁义的自由。
别人说过的,我就不说了,但并非否定,而是想说点别的理解。我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是:君子追求的社会目标是和而不是同,即人们完全可以不同。小人追求同,而必然会造成不和的情况。
就拿名言“老头再为诈而巧,言无用而辩,打入大牢!”作为飞天的尘埃来凝结我们的意念而形成更多的思想吧。别人说过的,我就不说了,但并非否定,而是想说点别的理解。我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是:君子追求的社会目标是和而不是同,即人们完全可以不同。小人追求同,而必然会造成不和的情况。
(1)一路看过来的朋友知道(不了解的可以回前看),老夫与他打交道已经数月了。当他向我挥舞长剑,我用长鞭缠绕之,他就说我“屡憎于人”,我便向他道歉并表示以后以礼文化待之,获得握手言欢。
后来他来明的灌水,我认同,也大体无事。到现在他突然地要求我到文庙去祭祀他。你看再怎么同?同也不可能和的,因为没有禾哪里来的和?老夫用一事例,再用禾来解释和的含义,你看好不好?
有人说了,求同难道就一定不和了?这就是我提到小人喻于利和长戚戚的原因。一个只能被利打动的人难免自私自利,那么他的求同本质是你不断地满足他的要求,你能做到吗?
所以君子宁愿求和。在有的人的意识里。和的因与同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与禾联系在一起的吧?
(2)你再看看是凭什么把“老头”这个人打入大牢的?是什么意识什么思维?很显然,“老头”这个人被打入大牢凭的是个人的判断、个人意志、个人的好恶,完全就凭他一个人,一看不顺眼,而大不幸的是又遭遇他心情太糟糕,于是就这么地罗列莫须有的罪名进行道德授罪而锒铛入狱了!你看多么冠冕堂皇!但其实是没有继续哄着他给他糖果吃,与他的心意不同了而惹恼了他啊!
小人求同必然弄出不和,而且他有付诸行动的意志与冲动。这句话的潜意识:自为大。思维逻辑: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现在的人们或者说网友可能看到这句话并没有什么感觉,反而觉得他幽默呢!
但这种黑色的幽默在运动会期间可是上演多多现实版的!你知道么?不好玩!老夫看到这句反正是胆颤心惊啊!倒不是因为老夫有什么错,而是对他那以莫须有为行动准绳的个人意志与冲动心有余悸哟!这些人还在,就是缺少气候。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它的奥理与玄机并不仅仅在于社会观,而更在于事业观。禾加口即和,禾即生机所在即生机即事业。这样可以更加顺畅地理解孔子的这句话,同时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愉快心情。
事业是人道之基。人要建立事业,事业要有生机,事业给人带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