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心态与言行
5—72步石联系论语谈自我认定。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石今天向亿万网民郑重公布自己珍藏多年的三个真理秘密:
(1)太阳每天都是从东边升起来的。
(2)月亮老是绕着地球转的。
(3)人总是要死的。
以上免费供应,还有更多,欲望得到者请自动前来购买!笙笙笛吹网友立即回复:呵呵,这些我早就知道了(-?_-?;)步石自信地回礼:你知道不算真知道,没用的。并继续:请大家说说,石执着地发布的这些难道不是真理吗?请大家给石分析分析,石执着地发布这些的背后的自我认识自我认知是什么?真是气人,竟然有人立即跳出来说他早已知道了。
等了片刻后:看来大家对石都很客气而不肯替石分析,那就只好自己分析自己上面的执着所反映出的自我认定了。
以上表演如果是真实的我,那么要分析出这个“我”的自我意识、自我定格、自我认定的逻辑,那还真的还是一件不大不小的难事呢!
但老子说知人者只能被评为“智”,自知才能被评为“明”。
原来“我”是一个瞎子啊!一个人怎么能做瞎子呢?所以虽然难,“我”还是要尽量弄明白!
首先想到一个词,拿来形容自己好象蛮恰当的——“我”原来是“拿鸡毛当令箭”了!
了解别人容易,了解自己难,这是一种悖论现象。一般地,一个人的生理会随年龄的增长自然地发育成熟,但其心理却不一定,心理的发育要复杂的多,有许多人心理发展要么缓慢,要么不够全面,心理成熟延迟,心理不够健全,心志并不能完全开启。这也就影响心智的成熟。人的自我意识也就或多或少地或在这方面或在那方面保留幼稚的成分。自我意识具有“顽童”的特色。有的人将儿童的幼稚进化掉了,却同时丢失儿童的浪漫而不幸落得个情商低下。
由于太敏感,还少讲点:
第一、容易造成“长戚戚”的幼稚的自我意识:(1)意识集中在对自己观点的正确与错误的判断上,并自认为正确则意志坚定。(2)自我感觉分好与不好两类,并主导自己的言行。(3)对自己需要什么也许有意识,但对自己“应该需要什么”没有什么注意。
第二、逻辑:事实即真理,事实是他自己认定的。“我讲的是事实,那就是真理,那么人们就应该允许说,并认同而给予合作。所以要求要满足。”
人们对他的观点如果不给予注意,或不理睬,那么他会象儿童那样撒娇、撒横、喊口号、念咒语、标新立异、说怪词等等吸引眼球引起注意,一旦给予认同,那他很可能反客为主,他附在你身上,你就成为他的代言人、同党同派。如果人们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感到憋屈、悲戚、戚戚,任这样的情绪继续发展,即长戚戚。
这都是“真理”的自我拥有意识造成的,但一般没有坏心,追求自我实现,并认为他人应该给予协作。追求他人认同,特别是他佩服的人的认同。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达不到目的,便认为人们藐视真理与他作对,于是很容易心生怨恨。
第三、长戚戚是一种心态,几乎完全由自我的主观因素造成。所以可以归于道德。
将鬼谷子的本经阴符七篇与现代心理学综合运用至少能够大体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人具有天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