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 173 年开春,吴家堡的积雪彻底消融,田埂上冒出嫩绿的麦苗,工坊里的铁锤敲打声此起彼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叶青云却没有丝毫放松 —— 白毛风肆虐蛮族草原的惨状,始终萦绕在他脑海里,尤其是蛮族牧民因缺粮陷入绝境的画面,让他下定决心:必须在吴家堡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以防未来遭遇天灾时,百姓们不至于无粮可吃。
这天,叶青云召集袁七、耶律夫人、王五、唐师傅等核心成员,还有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在中枢府召开粮仓建设议事会。堂屋里,众人围坐在一张大桌旁,桌上摊着吴家堡的地图,叶青云开门见山:“上次蛮族遭遇白毛风,缺粮差点引发大乱,咱们吴家堡虽未受重创,但也要未雨绸缪。今天请大家来,就是要商量建粮仓的事,怎么建、用什么方式储粮,大家都说说想法。”
话音刚落,老农李伯就率先开口:“首领,咱们祖祖辈辈储粮,都用‘地坑储粮法’。在地上挖个大坑,底下铺层干草,再垫层油纸,粮食倒进去后,上面盖层土,既能防潮,又能保温,还省事。”
另一位老农张叔也附和道:“是啊,地坑储粮成本低,不用建房子,挖好坑就能用。去年我家就挖了个小坑,存的玉米到现在还好好的,没发霉。”
袁七却摇了摇头,皱着眉说:“地坑储粮是省事,但缺点也很明显。咱们吴家堡地势不算高,雨季容易积水,地坑一旦进水,粮食就会受潮发霉;而且地坑在地下,取粮不方便,要是存得多了,还得派人下去挖,费时费力。”
唐师傅也点头赞同:“袁主事说得对,我在工坊做过试验,地坑储存的粮食,含水量比地上储存的高不少,要是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用不了多久就会发芽。咱们要是建粮仓,得存够全堡人一年吃的粮食,地坑肯定不行。”
“那用‘堆储法’怎么样?” 有个年轻的伙计提议,“在空地上搭个棚子,把粮食堆在棚子里,底下垫些木板防潮,既方便晾晒,又容易取粮。”
这话刚说完,就被李伯否定了:“堆储法更不行!粮食堆得太厚,中间的热量散不出去,很容易发热、生虫,严重的还会自燃起火。前年邻村就有人用堆储法存麦种,结果半夜粮食堆着火了,烧了大半,损失惨重。”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有人坚持地坑储粮的便捷,有人担心受潮;有人认可堆储法的省事,有人害怕起火。叶青云坐在主位,静静听着大家的意见,手指在地图上轻轻敲击,目光落在吴家堡东侧的一片空地上 —— 那里地势较高,远离水源,通风条件好,是建粮仓的绝佳位置。
“大家先停一停。” 叶青云开口,堂屋里瞬间安静下来,“地坑储粮防潮难,堆储法防火难,那咱们就结合两者的优点,建‘立式仓储’怎么样?”
“立式仓储?” 众人都露出疑惑的神色,显然没听过这种储粮方式。
叶青云站起身,走到地图旁,指着东侧的空地说:“咱们在这片空地上,建几座立式粮仓,高度设为九米,每间隔三米高,就留一道通风口,既能散热,又能防潮;粮仓底部架空,用石柱支撑,离地面一米高,防止地面湿气往上渗;粮仓顶部做成斜坡,盖上瓦片,既能挡雨,又能在顶部搭架子,晾晒粮食。”
他顿了顿,又详细解释:“这样一来,粮食从底部的入口装进去,分层存放,每层都有通风口,热量能及时散出去,不会集中起火;底部架空,地面的湿气进不来,粮食就不容易受潮;顶部能晾晒,收粮时可以直接在粮仓顶部晒干,省去搬运的麻烦;取粮时从侧面的出口拿,不用像地坑那样费力,也比堆储法方便。”
众人听完,都眼前一亮。袁七兴奋地说:“首领这个主意好!既解决了地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