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潮的问题,又避免了堆储法发热起火的隐患,还能兼顾晾晒,一举多得!”
唐师傅也点点头,立刻在纸上画起草图:“我看行!粮仓的墙体用砖石砌筑,结实耐用;通风口可以做成活动的,雨季关上挡雨,晴天打开通风;底部的入口和侧面的出口,都装上闸门,防止老鼠和虫子进去。”
李伯和张叔对视一眼,也笑着说:“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的储粮法子!这样建出来的粮仓,肯定能存住粮食,咱们也放心!”
细节很快敲定:计划建造四座立式粮仓,每座粮仓直径十米,高九米,能储存十万斤粮食,四座总共能储存四十万斤,足够全堡五千多人吃一年;粮仓墙体用本地的青石和黏土砌筑,内部抹一层石灰,防止受潮;通风口每座粮仓设三道,分别在三米、六米、九米处,每个通风口宽半米、高一米,装有木质百叶窗,可随时开关;粮仓底部用二十根石柱支撑,入口处设传送带,方便装粮;顶部除了斜坡瓦片,还搭建木质晾晒架,配备防雨布,雨天可遮盖;粮仓周围挖一圈排水沟,防止雨季积水。
议事会结束后,叶青云立刻安排人手:袁七负责采购砖石、木材、石灰等建材;唐师傅带领工坊的工匠,负责粮仓的设计和建造;王五从内卫中抽调五十人,帮忙搬运建材、平整场地;李伯和张叔则带着村里的老农,负责指导粮食储存的细节,比如如何分层堆放、如何放置防虫的草药等。
第二天一早,东侧的空地上就热闹起来。工匠们先平整场地,用石灰画出四座粮仓的位置;内卫队员们则推着小车,来回搬运砖石和木材;老农们在一旁指导,告诉大家地基要挖多深、石柱要埋多牢。唐师傅拿着图纸,穿梭在工地之间,时不时停下来,和工匠们讨论细节:“这个通风口的百叶窗,要做得密一些,既能通风,又能挡住雨水;粮仓内部的石灰,要抹得均匀,不能有缝隙,不然容易受潮。”
建造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粮仓的高度有九米,砌筑墙体时,工匠们需要搭很高的脚手架,既危险又费力。唐师傅就想了个办法,让工匠们先砌到三米高,安装第一道通风口,再在上面搭脚手架,继续往上砌,这样既安全,又能随时检查通风口的安装情况。
还有粮仓顶部的晾晒架,一开始用的是普通木材,李伯看了后摇头说:“不行,普通木材容易受潮腐烂,晾晒架得用硬木,比如槐木或者榆木,这样能用十几年。” 叶青云立刻让人更换木材,虽然成本增加了一些,但能保证粮仓的耐用性。
附近的村民们听说要建能防受潮、防起火的 “立式粮仓”,都主动过来帮忙。有的村民家里有多余的木材,就主动送到工地;有的村民擅长木工,就帮忙制作通风口的百叶窗;妇女们则带着自家的针线,帮忙缝制顶部的防雨布。大家心里都清楚,这粮仓不仅是储存粮食的地方,更是应对天灾的 “救命仓”,建得越结实,大家心里越踏实。
一个月后,四座立式粮仓终于建成。远远望去,四座圆柱形的粮仓矗立在空地上,青石墙体泛着淡淡的光泽,三道通风口整齐排列,顶部的瓦片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四座坚固的 “粮食堡垒”。村民们纷纷围过来看热闹,有的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墙体,有的爬上顶部的晾晒架,兴奋地说:“这么结实的粮仓,就算再遇到白毛风,咱们也不怕没粮吃了!”
叶青云和耶律夫人也来到粮仓前,看着眼前的成果,脸上满是欣慰。唐师傅指着粮仓,向叶青云介绍:“首领,您看,每座粮仓都做了试水试验,下雨天没有漏水;通风口的百叶窗开关灵活,能根据天气调节;底部的传送带也安装好了,装粮的时候很方便。”
叶青云点点头,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