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都市言情 > 港岛:从九龙城寨收租到大亨 > 第164章 黄埔广场 天台小学

第164章 黄埔广场 天台小学(3 / 5)

币,用于改善教学环境与师资待遇。”

他进一步提出,继续说道:“我也希望协助你们向政府申请教育用地,由我们慈善基金会出资捐建一所新的正规校舍。”

李锦镕激动地回应:“感谢陈生的大力支持!我们立即启动申请程序,相信港府也会积极回应。”随后,在多家媒体的见证下,一场简单却情意深重的捐赠仪式在天台教室旁举行。

摄像机与闪光灯之间,陈耀豪将象征十万元港币的捐赠牌递到李锦镕手中,孩子们站在他们身后,目光明亮如星。

这时,《华侨日报》的一位记者上前提问:“陈生,如今香港做慈善的人不少,但像您这样亲自深入天台学校、关注细节的却不多。您如何保证捐款真正用到孩子身上?”

陈耀豪微微颔首,坦然回应道:“我们慈善基金会设有专项小组,会持续跟踪善款使用,定期公开账目。更重要的是…”

他转头望向正在与孩子们分享零食的周慧泯,语气温和却坚定的说道:“教育不是施舍,是希望。我们不仅捐钱,更会参与改善教学环境、提供师资培训。真正的好慈善,不是一次性 headline,而是持续的承诺。”

另一位记者追问:“据悉您还计划协助校方申请政府用地捐建新校,这是出于什么考虑?”他答道:“天台学校是时代的产物,它可贵,却不该是长久之计。孩子们应在安全、健康的环境里学习。

我们不仅要缓解眼前困难,更要推动改变让每一个梦想,都不因出身而受限。”

采访结束后,陈耀豪并未匆匆离去,而是与几位教师继续交谈,仔细询问他们教学中的实际困难。这一幕也被记者悄悄记录下来。

这些设立在天台上的课堂,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一座城市良知的见证。

它们从铁皮棚起步,在风雨飘摇中扎根,最终一步步走向正规化、走向官方认可。

而这背后,正是无数像陈耀豪这样真诚的慈善家、像李锦镕与陈庆浩这样坚守的教育者,用他们的信念与行动,照亮了香港教育史上最温暖的一页。

他们的故事,不是豪言壮语的慈善秀,而是一砖一瓦、一诺千金的责任与担当。

随后几日,陈耀豪接连走访了深水埗、观塘等多处的天台小学。

他所到之处,看到的无不是以铁丝网围起的简陋教室、风雨侵蚀的黑板、以及孩子们身上洗得发白甚至破损的衣衫。

在一所由教会资助的天台学校,他俯身问一个小女孩:“最喜欢上什么课?”

女孩小声说:“我喜欢写字,但冬天会冻手。”

陈耀豪沉默片刻,随即嘱咐助理记录下需添置取暖设备。

每离开一所学校,他不仅留下慈善基金会的捐款,更反复对随行记者强调:“教育不只是课本和课堂,更应包括温饱与尊严。

若有市民家中有不再穿着的旧衣旧鞋,或是愿意捐献一顿午餐的费用,对这些孩子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很快,陈耀豪的慈善之行成为城中热门话题。

有市民在看到报纸报道后,主动整理家中的旧衣物,联系报社请求转交;

茶餐厅老板娘林太发起“一碗饭一餐暖”行动,号召每桌顾客多付一碗饭钱用于支援天台小学学童餐食;

而在《星岛日报》的读者来信专栏中,更有教师写道:“陈耀豪先生所为,非施舍,乃是对教育公义的坚守。”

不过,议论中亦不乏反思之声。

一位署名“老港人”的市民在电台节目中说:“慈善可贵,但更盼港府能从根本上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不要让下一代只能在风中读书。”

也有人赞叹:“难得的是陈耀豪先生亲自走入天台学校,看见最真实的需要,这是真正做慈善的态度。”

陈耀豪此番行动,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既唤醒了市井之间的善心,

最新小说: 你迎娶平妻,我改嫁太子你哭什么 我什么时候成大影后 全球人类濒临灭绝,他怒斩神明 逃荒带崽守活寡,战死的夫君回来了 鹰派军工:重生50,为国铸剑! 宛宛入梦来 分手第五年,闻机长又在我心尖降落 终极系列:绑定系统后对象送上门 全宗门只有我一个白月光 调戏过的美女竟是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