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定夺!切不可听宵小之言,妄下论断,误了国家大政!”
翁叔平说完,伏在地上,连连叩起头来。
“翁师傅起来罢。”仁曦太后见还是说不通翁叔平,在心里叹了口气,但表面上仍一团和气的说道,“这事儿,我们姐妹是会从长计议的,翁师傅就不必再多说了。”
听到皇太后的这最后一句话,翁叔平知道今天的觐见算是白费了,心中气恨,但皇太后的话又不能不听,只好三叩首之后,默默的起身。
仁泰太后本来对翁叔平今天的表现很是不满,但看到仁曦太后始终对他和颜悦色,是以也没有再多说什么。
她当然知道,仁曦之所以对翁叔平如此,是因为顾念她当年的老师,也就是翁叔平的父亲的缘故……
翁叔平眼见今天的建言根本无效,皇太后已经说了要自己“不必再多说”,那意思很明白,是要自己闭嘴,再说下去,只怕哪一句说僵了,就会触怒两位皇太后,是以只好行礼告退。
不经意间,翁叔平感觉到了小皇帝望向自己的关切目光,心里不由得暗暗叹息。
他现在最希望的,便是小皇帝快些长大,能够“大政亲裁”,结束这该死的“牝鸡司晨”的局面!
今天的觐见虽然可以说完全失败,但翁叔平并不甘心,在走出养心殿的时候,他的心里已然又有了主意。
英国,伦敦,波特兰大街45号,乾国驻伦敦公使馆。
使馆内,一个发须已然花白约五六十岁的老人,此时正在书舍内看着报纸和邸抄,他的书桌上,还有一张张画着西洋军舰的外国报纸。
“想不到他竟然真的成此大功!此子行事,果然非同常人!老夫的眼力,毕竟不差!”老人看完了报纸,禁不住大声感叹起来。
这位老人,便是乾国驻英国公使郭筠仙。
“不但使日本国力大损,还连带击破俄罗斯,真个是不世出的奇才!”郭筠仙又看了一遍报纸上关于日本西南战争的详情,竟然有不忍释手之意。
想到自己年轻时的经历,郭筠仙竟然生出了一丝怅然之意。
郭筠仙出生在湖南湘阴一户地主之家。这一年是佳庆二十三年,仍是“盛世”。也就是在两年前,英国派阿美士德率使团来华要求与乾国通商,却被佳庆皇帝坚拒,因为乾国是无所不有的“天朝上国”,荒蛮之地的“夷狄”只能向“天朝”进贡。而无权与位于“天下之中”的乾国“互通有无”。那时的乾国,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论的迷梦中,对正在迅速变化的世界大势毫无了解。谁能想到,“英夷”在20余年后竟悍然发动战争。凭借船坚炮利打败了堂堂天朝上国呢!
两次禁烟战争虽然对乾国刺激巨大,但是普通人的生活并没有感到太多的变化。
与当时所有的读书人一样,郭筠仙从小就受传统的儒学教育,走科举功名的道路。韶光十五年,18岁的郭筠仙考中秀才。第二年进入著名的岳麓书院读书。强调经世致用、坚忍不拔,不尚玄虚、拚弃浮词是“湘学”传统,历史悠久的岳麓书院一直是湘学重镇。作为“湖湘子弟”,郭筠仙本就受湘学影响不浅,而岳麓书院的学习使他受影响更深。但更重要的是,正是在岳麓书院,他与曾伯函、刘蓉等人相识,互相切磋学问,砥砺气节,成为志同道合的至友。当然。他当时不会想到,与曾伯函的结交将影响到自己的命运。他也更想不到,他们这批“湖湘子弟”即将成为乾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但在传统功名的道路上,郭筠仙走得并不顺利。虽然他在韶光十七年考中举人,但韶光十八年和韶光二十年接连两次到北京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而曾伯函却在韶光十八年考中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