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意中,他只得接受友人的推荐,于韶光二十年到浙江给浙江学政当幕僚。
此时正值禁烟战争爆发,浙江地处前线,郭筠仙亲见浙江海防之失。一向为“天朝上国”所看不起的“岛夷”的船坚炮利,给他留下了深刻印像。但他并不甘于游幕生涯,又几次赴京参加会试,终于在韶光二十七年第五次参加会试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但不久他的双亲相继去世,依定制他只能回家居丧。
但是命运似乎一定要安排郭焘嵩登上历史舞台。就在回家居丧的这几年,正赶上了圣平天国运动。显凤二年,圣平军由桂入湘,湖南官兵望风而逃。而同样乡居的左季皋、曾伯函对是否出山镇压圣平天国都曾犹豫不决,而郭筠仙则力劝他们出来建功立业。以后曾、左都成为功勋赫赫的名臣。他总以自己当年的“力促”为荣。劝他人出山,他自己当然也难甘寂寞,随后几年,郭筠仙一直随曾伯函参赞军务,多有建树。同时在官场中建立了一定的关系网。显凤六年年末,他离湘北上,到京城任翰林院编修。
在京城,郭筠仙深得权柄赫赫的摄政王承威的赏识。承威性情刚严,以敢于任事着称,主张以严刑峻法改变当时吏治腐败的状况,屡兴大狱,唯严是尚,排除异己,但由于他深得显凤皇帝倚重,其他人对他是敢怒不敢言。与其他渤人权贵猜忌、排挤中原人不同,承威主张重用中原人官僚,对以曾伯函为首的湘系,他尤其重视。由于承威的推举,郭筠仙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蒙显凤皇帝数次召见,自然受宠若惊。显凤皇帝对他的识见也颇赏识,命他入直南书房。南书房实际是皇帝的私人咨询机关,入直南书房就意味着可以经常见到皇帝,参奏军国大事。显凤皇帝还进一步对他说:“南斋司笔墨事却无多,然所以命汝入南斋,却不在办笔墨,多读有用书,勉力为有用人,他日仍当出办军务。”
不久,显凤皇帝就派他到天津前线随僧戈仁钦帮办防务。显凤九年初,郭筠仙来到天津僧戈仁钦处。但僧戈仁钦这位蒙古王爷根本不把郭筠仙这位南方书生放在眼中,对他非常冷淡。而郭筠仙本就文人气十足,再加上自己是皇帝亲派,并且明确他与僧戈仁钦是“平行”,不是“随同效用”,所以也咽不下这口气,因此两人合作极不愉快。显凤十年元月,郭筠仙被迫离开山东返京,悲叹“虚费两月搜讨之功”,“忍苦耐劳,尽成一梦”。
回京后,他受到“降二级调用”的处分,虽仍回南书房,但实际已是闲人,被冷落一旁。他在给曾伯函的信中报怨说:“久与诸贵人周旋,语言进退,动辄生咎。”
素有识人之明的曾伯函早在岳麓书院读书时就指出郭筠仙识见过人,但书生习气过重,能着书立说,更是出主意的“高参”,却不堪官场的“繁剧”。但当时郭筠仙自己却看不到这一点。(未完待续。)
PS: b站在一本正经的直播阅兵,央视在放愤怒的元首……我总觉得哪里不对……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