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次虽已明确拒绝了广陵王,但他似乎并没有将那些话放在心上。
我以为回了清河郡就没什么机会能见到他,哪知他总是从中州跑来清河郡的凗府,而且理由充分:有时是替幸华公主过生辰,有时是代朝中老臣来为阿舅上香,还有时是找三哥了解前线军情,学习如何治理好一座城,守护好一方百姓。
他来时,最开心的是幸华公主,最不开心的当然是我。
每次他一来就要在府中住上十天半月,一有时间就跑来书房找我说闲,但又从不说逾礼之话,行逾举之事。
他说,以前是他心急,才会有了我们先前那些不愉快的经历,但他现在只想与我从朋友做起,让我慢慢了解他,知晓他的心意。
我虽然不喜欢广陵王,但也不讨厌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发现,他的性子远比我想象中的深沉。也对,他在宫里,在太后身边待了近十年,恐怕是步步惊心,处处惊魂,便才磨炼成他今天这般隐忍圆滑的品性。
不管他心中是何打算,我的心思已是板上钉钉,哪怕身死,情无转移。所以我对他的态度始终都是不冷不热,保持着应有的尊卑之距,从不予他任何感情幻想,就算是他口中所谓的朋友之情,我也吝于交付,只盼他能早日明白,抽身远离。
原本计划两年内回西州,可因姨母的缘故,归期就一直拖到了第三年。
自那日师父告诉姨母关于南辰王当年写退婚书的真相后,姨母便一直把自己困在过去,回到清河郡后更是大病了一场,直到第三年开春时才慢慢好转。
没过多久,宫里传来喜讯,姜嫔娘娘有了身孕,可谓举国之喜。
徽帝与先代许多帝王不同,他的后宫并没有佳丽三千,美女如云,只有两位已封在册的妃嫔,一位是坐镇太原郡的太原王金氏之女,一位是中州南川县县尉之女,而如今有龙嗣的便是姜县尉的女儿姜淑。
听说,徽帝与那姜嫔情投意合,恩爱不疑,有心立她为皇后,奈何姜嫔出生低微,母族势力不足以支撑她坐上后位,徽帝的提议便遭到太后和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徽帝无奈,只得作罢,但他一直洁身自好,宠幸过姜嫔后没再纳过其他妃嫔。
可天不遂人愿,自他登基以来,除西州周边的边境不敢有反叛之意,其他各地藩王守将皆存不臣之心,为稳固边防,阻止内乱蔓延,徽帝不得不在朝臣的力荐下与战力雄厚的太原王联姻,册封太原王之女为金嫔,借太原王的兵力来抗衡诸方蠢蠢欲动的势力。
那太原王勇猛刚毅,本就颇有实力,加上这些年为徽帝四处平乱,收了朝廷拨下去的不少金银和物资,军队逐渐壮大,成了仅次于南辰王军的一股势力。
不过想来,无论是宫中喜事,还是太原王之事,这一切都将与我无关。
这一年来,凗府上下事务被阿娘打理得井井有条,姨母身体也恢复如初,三年之期将至,我终于要踏上回西州的路。
“姑娘是要把府中的藏书阁都搬去西州吗?”成喜打趣我。
我不仅从阿舅的藏书阁里搬了许多典籍名册,还采买了两大车清河郡特产,包括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
上次大师姐还说来清河郡吃特有的糕点,可那时阿舅病重,又接连发生那些事,大家一直紧绷着一根弦,便也没有带她到清河郡好好逛过。
师父的爱好不多,除了琴,他闲时偶尔练字静心,所以我特意为他寻了一套文房四宝,据说是当年出过三代御先生,五位帝王师的龙亢桓氏先任宗主桓慕老先生用过的,师父一定会喜欢。
可就在临近归期时,宫里又传来一道赐婚圣旨。
广陵王自请了晋州的封地,而我再次被赐婚给他,近期便要随之远赴晋州。
为什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