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出人。唯有苏敏,一时间不知道有什么忙能帮的上的。
第二日,刘玉茹、李静文已经在城门处搭起棚子,开始对入城的灾民进行登记了。府衙的孙师爷,被知府大人派来辅助刘玉茹,暂且安顿城内灾民。
目前灾民还算少,除了一些在城内街边流浪的灾民们,还有很多在城外一些荒废的寺庙、宅子等地方安身。
菱蓉让李静文带人将城内各处可以匀出来容纳灾民的破庙、废宅等地一一造册登记,统计下能容纳多少人,再将城内外灾民,按照人数分配住处。
为保证城内治安安全,每个地方都要安排人巡视看守。
一天时间,江凡锦这边已经筹备出一批赈灾粮,孙师爷安排人在合适的地方搭建起粥棚,下午时分,就开始点灶煮粥,灾民排队领饭。
晚间回到住处,菱蓉找来陈叔,谈论香铺生意。
“近段时间,阴雨连绵,灾情不断,店铺生意也着实受到影响,除了一些大户人家日常定制的香料、香露外,其他货物销量下降了不少。”陈叔如是说。
“既然如此,就先将那些销量较低的商品暂停生产,省下来的人力物力,用来做一些成本低廉的防疫香料。”
菱蓉这几日一直在研究古代如何防疫消毒,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琢磨出几个燃烧能够给环境消毒的方子,抄写下来交给陈叔,让他着人去采购原料,加紧配置。
陈叔:“艾草,苍术,白芷,这些都算是些常见的原料,好办好办。”
菱蓉又叮嘱:“不可大费周章,成本越低越好,大量制作,提前预备瘟疫防治之用。”
陈叔领命而去。
菱蓉仍不放心,白天里街上看到的那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灾民们,一直闪现在她的脑海中。她现在什么也不想,只想着能让更多灾民吃上饭、睡好觉,平安度过这个水灾。
三日之后,几位姑娘们在书院的云烟馆花厅中相聚,一起商量赈灾之事。
如今云烟馆的花厅已经被刘玉茹正式赐名:
赈灾议事厅。
不错,很官方,很正式。
匾额还是刘玉茹亲手题的,她的书法好,大家都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