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史路冲天 > 349.尧舜为何要杀鲧

349.尧舜为何要杀鲧(3 / 4)

一,在鲧治水的时代,木、石是主要的生产工具。用这些东西来治洪水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鲧用这些原始工具兢兢业业辛苦了九年,正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算治水还没有成功,顶多判个渎职罪,让他引咎称职就是了,肯定罪不至死。

第二,鲧的儿子禹治水改用“疏”的方法,但是用时十三年,也超过了九年才成功,为什么舜没有在第九年的时候问禹的罪呢?这也说明鲧的死并不是因为治水不力。

许乐在写到这一点的时候,专门写了一句“是否是因为他进行疏导到现在的位置,那里荒无人烟,所以造成的伤害比较小呢”?

第三,鲧治水其实是有成功的希望的。《山海经·海内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yin)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这里传达的信息是,鲧不但治水很卖力,而且有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的献身精神,冒着生命危险偷了帝的神土来治水,因为冒犯了帝的权威而被杀。这里并没有说他治水没有效果。连屈原都在《天问》中为鲧鸣不平:“顺欲成功,帝何刑焉?”眼看就要成功了,帝为什么要杀了他呢?

由此可见,

(本章未完,请翻页)

鲧根本不是因为治不了水而被杀的。他的死,应该另有原因。

那么鲧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第一个原因,鲧曾经反对舜继天子之位。《国语·晋语八》说:“昔者鲧违帝命,殛之羽山。”意思是鲧违抗了帝命,所以被杀死在羽山。那鲧是怎么违抗帝命的呢?《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载:“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吕氏春秋·行论》是说:“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于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于是殛之于羽山。”

这些史籍里都没有说鲧是因治水不力而获罪,而是因为不满尧把帝位传给舜而得罪了尧,从而被杀。另外,从鲧说自己“得地之道”的说法看,鲧作城,他是一位建筑工程专家。说不定那时他治水已经成功了,只是后来被杀后,统治集团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而修改了历史。

第二个原因,鲧是舜的竞争对手。鲧除了是一个治水专家,其实在统治集团内部的地位不容小觑,很可能是帝位的候选人之一。《山海经·海内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原来,鲧是黄帝的孙子,出身豪门,妥妥的“帝三代”。难怪他敢骂舜是“匹夫”了。

鲧根红苗正,有能力,还不服舜。舜能容他活下去吗?所以说,鲧是必死无疑,不论他治水有没有成功。何况,舜根本不会给他成功的机会。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况还有治水不力这一条现成的罪状。

除了解决鲧之外,尧舜把他的死党共工、驩兜、三苗也一起解决了,并把他们几个定为“四凶”,永远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可谓一劳永逸。《史记·五帝本纪》载:“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由此可见,鲧的被杀,其实是统治集团为了争权夺利或惩治异己分子而制造的正反三台冤案。鲧可以说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冤大头”。

许乐写完上面的内容之后,想了想又接着写,从而好彻底揭开血腥的禅让。

那个时代,子承父业,父亲会把自己糊口的本事传给自己的儿子,所以,禹会治水,肯定是鲧传授的。

许乐想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点,那就是各自的谱系到底代表了什么,他想到了

最新小说: 三国:边城小吏,开局截胡貂蝉 三国:边关悍匪,被天幕曝光身份 大明首辅:开局怒怼嘉靖 五代风华 浜?墤锛氫粠杈瑰尯閫犲埌鍏ㄧ悆鍐涜锤 绾㈡ゼ涔嬭儨澶╁崐瀛 红楼:我能升级词条! 状元郎 三国:雄据江东,开局霸王之力 神话版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