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孙连忙点头,朝廷很多人都指望“开中折色”盐引捞钱,形成一个巨大利益群体,他赶紧打住。
“皇上,臣所言三者——屯田废弛、辽东不便耕种、纳粮开中——只会导致一个结果。”
“那便是,辽东米价持续上涨,辽饷难以为继。”
刘招孙望了望各人,补充说道:
“九边各地都一样,只是上涨程度不同。”
万历微微点头,觉得有些道理。
“百万两辽饷涌入辽东,加之奴酋叛乱,种种原因,导致辽东粮价暴涨,目下在沈阳,一石米可卖五两,比之京师,贵出两倍不止。”
熊廷弼朝刘招孙看了一眼,起身对皇上行礼,补充道:
“皇上,老臣以性命担保,刘总兵所言辽镇之事,皆为事实。”
万历打发熊廷弼坐下,扯了扯皮弁服玉带,有些心烦意乱。
自打他记事以来,大明就很缺钱,九边军费每年都在涨,从嘉靖初年的两百多万两,一路暴涨到去年的九百八十多万两。
就在刘招孙入京前不久,九边总兵巡抚们又开始哭穷,向皇帝要钱!说今年粮饷不足·····
朱翊钧没接受过现代经济学常识教育,也没有通货膨胀商品流通之类的经济学常识。
这些年他眼睁睁看着银子刚收上来,就被底下人以各种理由分走。
既然解决不了缺钱的问题,那就解决掉向他要钱的人吧。
宫女上前,将把碳炉移远一些。
“辽镇粮价年年暴涨,和李如柏这群人也脱不了干系,你继续说,”
“皇上,辽镇粮价一两银子一石,纳银开中后卖到五两一石。士兵领到军饷,本来花销之外,还能给家里留点钱,现在连花销也不够了。所以士兵满腹怨言,一旦军饷没按时发放,就会出现“闹饷”。”
万历脸色越来越凝重。
明军闹饷不是天启崇祯朝才有的现象,早在万历中期就已经出现,而且越来越频繁。
万历十五年,湖广郧阳(今十堰)兵变,军士因长期被文官欺凌,又被拖欠粮饷,将知府衙门砸了,打伤十几位生员,御史不得不补发粮饷,最后才平息兵变。
“缺饷,军队战力不足,朝廷只有增加募军,如此以来,国库更加空虚。”
“辽东不平则辽饷不止,辽饷不止则天下百姓越加穷苦,到了极点,穷则思变,中原、陕地多灾荒,一旦遇有灾变,必将饥民遍布,心生异心,到时流民遍布,则赋税更加难收,而辽饷又至,百姓只有揭竿而起。”
“因此,臣才有开原平辽之策,屯田,兴文教,兴科举,以夏变夷,以辽人守辽土,不能将希望都寄托在客兵,辽饷之上,臣以为,辽镇亦可如此,辽饷不可再收·····”
万历低头不语,他幼时便是学霸一枚,张居正对他悉心培养,大明诸帝中,万历属于智力拔群的几个。
刘招孙所言,万历何尝不知。
只是,若能像刘招孙这样雷厉风行,不顾及旁人掣肘,天下也就无难事了。
“朕听闻刘卿治军有方,士卒皆不怕死,刘卿如何做到的?”
刘招孙伏地再拜,正色道:
“回皇上,臣不过以大道行之,赏罚分明,每次战阵,必身临前线。”
万历沉默许久,缓缓道:
“刘卿在辽东一月多,便看得如此通透,果然不凡。你且回去歇息吧。”
万历隐约想起,前日陕西发来奏疏,确有民变报告,想到刘招孙刚才所言,心头升起一阵寒意。
“皇上,眼下辽事糜烂,辽东一旦被建奴攻陷,大明内地便如臣刚才所言,陕西河南民变,也是可以预期的。”
刘招孙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