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校长立即就地免职,而老师极有可能被吊销执教资格。
闽省已经在各地推行“教师资格证书”,凡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每月将会有3元的育才津贴,这部分津贴并不是由政府发放,而是由闽省教育促进会发放。而这个教育促进会则是由美华集团与“和牌贸易公司”投巨资设立的教育发展基金管理组织。
再说是晏阳初提出的“四大病”之首的贫困,在闽省,基本上找不到赤贫的人。即便有那种赤贫的人,也是乡村里被民众所看不起的“二流子”一类的人,因为,他们挣两个钱就跑去赌博或喝酒去了,从来不知存钱,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富得起来?
在闽省,中国农村普遍可见的茅草房基本被大瓦房所取代;一些条件好的村庄内部道路已经硬化,其他没有硬化的村庄,道路也经过整修。
在农业生产方面,闽省政府采取政府投一部分、地主及自耕农出资一部分、普通农民投工投力的方式,兴修了很多水利设施,整个闽省,基本上能做到旱涝保收。初时,有的地主不愿意投资,政府并没有强求,但水利设施修好之后,地主也不能享受其带来的益处。如果要享受?也可以,一是等投资人享受之后,才能轮到地主;二是想放一田水,其费用至少是一亩收成的四分之一,其费用相当昂贵!更有恶霸地主想要用强,可是,在国防军强大的专政力量面前,地主的几个狗腿子又算得了什么?
对于农村的事情,武爱华基本上采取的是扶持、引导、自愿的原则,事实胜于雄辨,经过三年变革之后的闽省农村,基本上找不到与政府作对的地主了,反而,一些地主比普通农民更拥护政府的主张。因为,政府的主张总能带来利益,而地主的资源又最多最优,因此其能获得的利益自然也最多。
譬如一些新的耕种方式、良种及化肥的使用,武爱华并不强求,而是通过国营农村的示范作用,引导农民去追求和采用新的生产方式。
晏阳初和农业部的官员们,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看过去,从闽西到闽东,从沿海到闽北,各地情况虽然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完全一样的,那就是民众脸是少了中国其他地方普遍的菜色,而多了笑容和信心。虽然闽省农村还说不上富裕,但距离富裕之时已经为时不远了!
其实,武爱华关于农业和农村政策一直没有想好,后世的经验证明,一家一户的承包方式并不能让农民致富,后世中国农民致富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规模化经营,另一种则是多种经营,种自家的二亩地,是无论如何都富裕不起来的。那么,到底采取哪一种政策为好,武爱华颇感为难。
中国不可能执行美国的农业政策,2%的农业人口就可以养活全美国人,而且还有大量农产品出口。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因为中国的教育水平低下,很多人并不能适应和满足城市工人的需要!后世几十年,即便到21世纪,中国的农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依然是中国最落后的地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口太多。
中国人均只有1.3亩耕地,这个数字连一个“自耕农”都算不上,如何脱贫致富?有人说农业机械化,只有那么点地,农民用锄头挖也挖不了几天,还需要机械?
武爱华这种深层次的烦恼自然不是晏阳初能够看到或体会到的,晏阳初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他愿意当这个农业部长,他要把全中国的农村都建设成闽省农村一样。而与他同行的农业部官员,多是农村专家、农学专家(民国时期的政府官员大多是各类专门家),因此,当他们考察完毕时,关于农业部的工作规划也差不多在腹中形成了。
如果将晏阳初放在农业部长的位置上,是最为恰当的惟才是举;那么将黄炎培老放在工业部长的位置上也同样是相当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