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一根山药藤,挖出了一根长长的山药,收获不错。
之后就没什么收获,除了发现几棵野果树,摘了些野果,没有别的收获。
回去的路上,陈大嫂的眼睛紧紧的看着陈如松的背篓,因为夫妻俩挖的山药和葛根都在那,杨稔的背篓放着野果。
可惜再眼热,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这两日摘了不少野果,昨日摘的除了吃了几个,剩下的全部都晒干了,今日摘的也是如此,等冬季能有个零嘴。
葛根其实还是磨碎用细布过滤,做成葛根粉,只是如今并不方便,只能切块煮着吃。
“留着冬季吃吧,咱们如今还能找点野菜和野果吃,冬季就没什么吃的了。”陈如松叹息道。
原先的玉米面只吃了一小半,大米更是没煮几次,仅有的几次是煮粥给儿子喝,还有四斤半都好好的保存着,夫妻俩只吃外出找的食物以及种的蔬菜叶子,实在忍不住了才弄点玉米面填饱肚子。
一家三口都瘦了不少,小景稍微好些,杨稔和陈如松都瘦弱下来。
这时候的人都是如此,许多人甚至比夫妻俩看着还瘦弱些。
今年冬季的粮食,已经囤积了一半,等有冬笋了,他们在挖几十个,一日吃上一个,冬季的粮食也没那么紧张了。
整个秋季,两个村子的人都在寻找食物,杨家已经自立一个村子,就叫杨家村,只在这里这样叫,若是之后天下太平,回去之后就当不存在。
到秋末,各家都烧制起了木炭。
柴火也是备得足足的,坚决不能冷到,这会冷到,还要从自己嘴里掏出口粮给郎中,这就不说了,郎中那里都不知道有没有药材。
柴火和木炭备好,冬笋长出来了,一群人蜂拥到竹林挖笋。
这座山虽离陈家村算近,可也是要走很久才能到的,远离人烟,也高高的,基本很少人踏足,便是如今干旱,没了吃食,大家也都不会想到来这里,太远了,走上大半日,不饿的都能饿着,到山脚还得爬上一整日才可能有食物,就这个时间,实在太久了,附近的山还没彻底干,不值得他们走这么远。
是以整座山没有人烟,如今两个村子的人来了,也能有一些食物。
竹林很大一片,杨稔和陈如松夫妻俩找了人少的地方开始寻找冬笋。
他们夫妻俩都是挖过冬笋的,顺着竹鞭一条下去,全是新长出来的竹笋,一锄头一个,挖得爽快极了。
冬笋能放十几日,挖来要先吃,别的食物都能放到后面吃。
挖笋时,陈如松还挖到了一窝竹鼠,为他们一家三口的冬季增添了一道荤菜。
挖了四十多个冬笋,夫妻俩就没再继续,等吃完再来挖就是,新鲜的最好吃。
挖了冬笋后,这天气也彻底冷下来,大家都减少外出,待在家里。
待在家里不出门,杨稔的爱好就是数家里的存粮。
“四斤半大米、八斤玉米面、接近五斤的葛根、大概三斤的山药、近两斤的木薯、四十个冬笋......”杨稔嘀咕着。
数完了粮食,杨稔待在火堆旁纳鞋底,如今有空,有些活计能早些做好就早些做好,明年还不知道有什么事情要忙活。
开春下了一场毛毛雨,之后就再没下过,看来这干旱还是得延续一段时日,大家心里都沉闷着。
开春陈氏那位会做陶器的族人开窑了,杨稔却不太想要,“要用食物换,咱们如今自己吃还勉强,每日要出门找食物,这干草的顶也密不透风,何况如今也没有雨下,瓦片好似没那么重要。”
陈如松是个糙的,之前想要泥瓦房只是考虑媳妇,这会媳妇说不想要,他问道:“那就先不换了?”
“嗯,茅草屋也行。”杨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