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夺。
另外,朝廷对女真人的救济帮助一直存在,从永乐一直到万历四十五年,可谓仁至义尽。而讽刺是,在万历四十六年,白眼狼努尔哈赤就公开宣布所谓七大恨,起兵反叛。
讲完这些,常威话锋一转:“总而言之就是,朝廷对蛮夷太仁慈太善良了,因而,王在晋大人的坚壁清野,饿死女真人战略无法实现。然而,讽刺的是在我们强盛的时候,边将们对鞑靼和女真人肆意杀戮。但朝廷诸公却认为杀戮不仁,不符合堂堂上国的气度,可朝廷诸公又认为没必要占领他们的苦寒之地,更不必教化他们。问题是,那些地方又太过紧要,所以朝廷又必须占领。因而,秦汉唐对塞外草原的政策是设郡县,移民实边,永久统治,我大明却是一通狠杀,然后设卫所驻守,这种策略既浪费钱财兵力又效果低下,简直无比矛盾,无比愚蠢!”
这就是大明朝华夷之辨的恶果,文官替前线武将做出最终判断的恶果。
在大明朝最强盛的时代,文官们认为蛮夷没有教化的必要,甚至连塞外那些苦寒之地也没有占领的必要,但事实是不设置大宁、东胜等七卫,鞑靼人可以肆无忌惮的冲击长城。
无奈之下,朝廷最终设置了大宁、东胜等七大卫从关内调兵驻守,但这些地方的确是苦寒之地,中原士兵很难适应气候和饮食,最关键的一点是军饷又不高,谁愿意去那破地方提心掉胆的玩命啊?
加上那些卫所的粮饷、装备都要从关内调过去,耗费的钱财实在太多,朝廷里撤兵的声音极大。而前线的士兵和将官又是怨声载道,撤销卫所的议论基本上没断过,最后,在种种因素之下,只能撤兵。
而以前的秦汉唐等强盛朝代,都是移民实边,用优厚的条件让中原汉人进入塞外草原,过着半游牧半农耕的生活,二三十年之后,他们既有游牧民族的强悍和武力,又有汉人农耕的技术和礼仪,从而影响许多游牧民族进行汉化、定居。直到王朝衰弱,游牧民族起兵造反的时候,朝廷才会撤回边民,放弃塞外领土。
两厢里一比较,这两种做法孰优孰劣,真是高下立判了。
常威这话一说完,立即引起一阵愤怒的喝骂。
“狂妄!”
“我大明朝二百多年,难道没有一个人比得上你的吗?”
“你辱及太祖、成祖,辱及了历代祖宗,太放肆了!”
“皇上,请将这等狂徒罢官下狱问罪!”
“还没说完!”常威叫了一声,继续说道:“既然你们不服气,我就简单的说一下大唐和大明的塞外策略对比吧!”
“在唐代,边塞往往是这样一种情况:汉人杀进漠南,就地筑城移民实边,汉人都督、都护带领汉军进驻城塞,投降的胡人驻守在城塞附近放牧,随时受命征战。”
“然后漠北想要造反的人去请示可汗:让我们赶走这些可恶的汉人,恢复祖先的荣光吧!”
“可汗会说:你们是白痴吗?人家驻守在要塞里,周围还有一堆虎视眈眈的回鹘人,这些狗腿子随时都想砍了我的脑袋,拿我的头盖骨当酒碗,还有下面的小部落也在等我们犯错,好去向汉人将军邀功。我拿什么反?”
“最终被步步蚕食的漠北游牧民族,在武力威胁和中原商品的诱惑下,只得移居漠南,受汉军节制,做朝廷的鹰犬。”
“这时候,想造反的人又说:可汗,现在我们移居漠南了,周围都是自己人,城塞里的汉人很少,机不可失,咱们反了吧!”
“可汗又会说:你们是白痴吗?谁告诉你城塞里的汉军少的?那些移民过来的半游牧汉人,随时都能组成一支上万人的骑兵大军,而且,咱们的部落里都是汉人监军,更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