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阶段,地缘阶段,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
最早在周朝,华夷之辨或曰夷夏之辨就已经出现在明文的典籍当中了,以周天子为中心等而次之,经典的表述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具体表现为,以周天子为核心,向内、向外辐射,并以血缘亲疏封建诸侯的体系。在这一文化体系当中,周天子居于等级最高的位置,公侯伯子男等而次之,并建立封国,封国以外,又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生番熟番,再等而次之。
实际上在分封的过程,夷夏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是否接受中原的礼乐制度,而不是族类区分。
众所周知的问题是,周以及周天子坐天下靠的是战争,这并不符合儒家的价值观,所以在春秋战国,不管你有没有道理,只要你够暴力,只要你能通过暴力入主中原,那么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在旧体系当中是什么地位,都可以南面称孤。
而只要你能南面称孤,也就不在乎你是蛮夷、强盗。既然臣下可以称孤,蛮夷又有何不可呢?因为天下其实不是天下人的天下,而是天子的天下。既然如此,最关键的就是两点:一要有强有力的武力,二要入主中原。前者是手段,后者只要能够进入中原传统上的诸夏之地,就有了法理。
从武王伐纣的治乱更替,周期循环开始,有了被周天子视为蛮夷的楚军观兵周疆,问鼎中原;有了为周天子牧马的秦人弑杀最后一代周王,而建立秦朝,称皇帝;有了刘邦称帝;有了汉末三国汉献帝禅让……
被周人蔑称的蛮夷楚人来了,蛮夷与汉人通婚的子孙秦人来了,做臣子的来了,五胡乱华的蛮夷又来了,蒙元的蛮夷来了……
说完历史,又转到如今,“到了大明,得益于发达的工商业和航海技术,朝廷和读书人普遍都有宏大的眼界,开阔的胸襟。”
“很多人认为:天下之国,不下千百,中国只不过是这千百个国家中的平等一个,天象之变并不是上天偏心,不会单独照顾中国,古人高于今人,中国胜于外国。是眼界逼仄。”
因而,大明的读书人对天下的认识已经相当开阔,眼界已经相当的宏大。不再把目光仅仅局限在中国本土,从利玛窦,汤若望这些人口中充分了解了欧巴罗诸国;也知道按地图而论,中国居亚细亚十之一,亚细亚又居天下五之一……对世界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
自洪武以来,明廷对“四夷”的接纳和赏赐远大于进贡。女真人、鞑靼人等关外胡人由于生活苦寒开始南下,与新建立的汉族明廷接触,对此,明廷采取了极其宽大的方式、以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宽厚仁和,接纳安置了他们。
明廷给予他们的待遇,甚至远远高于对汉人的待遇。具体有五点:
一,优待安置,供给赏赐,有求必应——络绎不绝、衣衫褴褛、充满渴望的归附者蜂拥进入大明。
二,自由来去——对于南下归附的胡人,朝廷还让其自由来去。汉人无朝廷文书出境就是重罪,而女真鞑靼出境却是自由往来,比汉人自由得多。
三,税赋俱轻——建州毛怜等卫夷人降附,安置安乐、自在二州者,不差不粮,亦不委任以事,也就是说,女真人在大明享受超国民待遇。
四,设立互市——设立互市只使九边小程度地减少战乱,却极大解决了南下归附者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且还有避免天灾损失的作用。
五,授官世袭——鞑靼、女真等当地官员一律世袭,只要不反叛就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