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打下的。
徐温做为吴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金陵也实际上成了江东的行政中心。对于杨溥,徐温不冷不热,徐温久慕曹操为人,不想被后人骂为国贼,他只想做“周文王”,至于“周武王”的人选,徐温虽然看好徐知诰,只是一直没有下定决心,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人心难度。顺义七年(公元927年)十一月,徐温再一次强迫杨溥称帝。还没等杨溥考虑好呢,吴国大丞相徐温就已经死了。
行军司马徐玠曾经劝徐温把权力传给徐知询,严可求也不喜欢徐知诰,经常播弄是非。徐温也有了换掉徐知诰的打算,徐知诰运气不错,徐温在这个节骨眼上病死,徐知询天大的能耐也没辙了。吴国军政大权毫不意外的落到了徐知诰的手里,徐知诰继承义父遗志,继续逼迫杨溥当皇帝。杨溥无奈,只好徐温死后不久自称大吴皇帝,改元乾贞。
徐知诰当政,徐温的几个亲儿子非常不满,暗骂父亲糊涂。徐温糊涂,徐知询比老爹更糊涂,徐知询不会笼络人,甚至连自己的几个亲兄弟都刻薄寡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都跑到徐知诰那边了。徐知诰能做杨行密和徐温的干儿子(虽然杨行密没认下来),这绝非一般人所能做到,徐知询是他最大的劲敌,必须要除掉后患,反正徐温已经死了,诺大淮南地界,谁还敢对徐知诰说半个不字?
乾贞三年(公元930年)十一月,徐知诰以皇帝杨溥的名义让徐知询来扬州朝见,徐知询不知是计,刚到扬州,徐知诰就把“阴谋造反”的大帽子扣在了徐知询的头上,关了起来。徐知诰改任和自己关系不错的六弟徐知谔去守金陵重镇。
不过徐知诰对徐知询还算客气,在徐温的四子、镇南军节度使徐知谏病死后,徐知诰念及旧情,又让徐知询去守洪州。当然徐知询也只是个挂名的镇南军节度使,实权还在徐知诰手中,即捞名声又捞实惠,何乐不为?
吴大和三年(公元931年)十一月,徐知诰上奏皇帝杨溥,说自己想回金陵养老,杨溥同意。徐知诰这年只也有43岁,养哪门子老?不过是徐知诰准备在金陵建立新政权的前奏,扬州实在不是一个建都的地方,从哪方面来说都不如金陵。徐知诰学起义父徐温,坐镇金陵总控淮南,让亲生儿子徐景通(后来改名李璟)在宋齐丘、王令谋的帮助下在扬州“辅政”,实际上是监视杨溥。
杨家的孩子们自从杨行密死后,三个小主子都是傀儡,一个比一个窝囊,年纪轻轻就当上“精神领袖”的痛苦,也只有他们自己体会得到。杨溥命运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至于生死,听天由命吧。
第二年(公元932年)封徐知诰为东海王,徐知诰做事稳妥,他知道他下一步要做什么,只是饭要一口口的吃,沉得住气。这跟杀人一样,让人慢性中毒比当场把人毒死更不容易被察觉,徐知诰就是这样。到了大和七年(公元935年)九月,杨溥先将年号改为天祚,然后“顺从民意”,加封徐知诰“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爵位再进一级,进封为齐王,加九锡,弄了十个州为“齐国”封地。
事情到了这一步,傻子也知道徐知诰下一步要干什么了。四百多年前,萧道成这也是混过来的,齐公、齐王、大齐皇帝。徐知诰假惺惺的三辞三让,群臣一个劲的劝,估计这些人都在想:“你有完没完?演的一点也不真。”徐知诰只辞去了尚父和丞相,当上了大齐王。
吴天祚二年(公元936年)十一月,杨溥下诏允许徐知诰在金陵建“齐都”,称为西都,和东都江都府(扬州)并为吴国二都。这些都是额外的小菜,徐知诰根本感觉不到吴国皇帝的“厚恩”。徐知诰为了“报答”杨家给自己的“厚恩”,将自己的女儿许配了杨溥的儿子江都王杨涟,曹操也这样做过。不过汉献帝太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