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性的趋求。没有犟执性的趋求而静定天下就自然地平息动荡摇摆而没有偏倒倾覆的危险了。
《老子》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译文】上德者不彰显德名因此有德下德者张扬德名以示不失德因此无德。
上德者无所成为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固着于某一德名道貌的作为而下德者却总是撑着一幅德名道貌多作多为。
出之于仁爱之心的作为是不恃德名不摆道貌的出之于道义责任感的作为则显摆德名道貌以资凭恃出之于礼范仪轨的作为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应答人们就拔臂牵拽强其履行。
所以离开了道才会去考虑合于道的程度的德德位的沉降才突显出人们的仁爱之心仁爱之心的疏失才去激发社会的道义责任感道义责任感的消退才去审订各种礼范仪轨。
礼范仪轨这些东西是以忠诚、信用为其主要内涵的道义感召力日趋淡薄时的产物由此社会开始走向混乱各种现行的社会知见不过是此前道途的行道设施的衍展铺张用它来踏上新途那是愚蠢的开始~因此脱落形骸的大丈夫但向日趋敦厚的方向不断进取绝不拘泥于位处浇薄未端的礼仪的拘束但求其之所以然的核心真髓绝不牵累于一时的衍展铺张。
所以要有所取舍。《老子》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誉无誉。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译文】过去曾经达到浑融一体的:天因为浑融一体而清明地因为浑融一体而宁定精神因为浑融一体(即营魄抱一)而活灵虚空因为浑融一体而到处充盈万物因为浑融一体而生长侯王因为与百姓浑融一体而保持了统治地位这些(清、宁、灵等德能表观)都是因为它们达到了浑融一体而自然达成的。
天如果没有浑融一体而清明恐怕终将崩裂地如果没有浑融一体而宁定恐怕终将发生大动荡精神如果没有浑融一体而活灵活现恐怕终将萎顿枯灭虚空如果没有浑融一体而到处充盈恐怕终将无以为继万物如果没有浑融一体而生长恐怕终将灭亡侯王如果没有与天下百姓浑融一体而高高在上恐怕终将被颠覆。
所以在一个谐和统一体中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常常说自己孤弱、无助、不谦虚这不正是因为他们充分体认到必须以贱为根本吗,所以多求德能表观则没有德能表观。
既不要一味地像宝玉那样华丽高贵也不要一直像石头那样顽劣下贱。《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译文】正)反之间的出入自如是道的运行特征柔弱灵动的因势顺导是道的施用特性。
天下各类存在之成其为存在是因为它们有名而有名生于无名。《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直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译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