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外感知察辨也可以证解到道的境地。
越是出离
“家园”成为
“专名”涉于专途他的明辩能力就越是狭小。因此圣人不待践行就有所自知不待实察就已自明澈不必多作多为也可坐收事成。
《老子》第四十八章【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矣~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译文】从事于学则随之以各种附赘的日益增加从事于道则随之以附赘的日益减少。
减少又减少最后就到了什么也不僵持固着的无为境地。无为就可以因顺自然而无不为。
执掌天下最好是放之自然而让它无所事事。如果为遂行欲利而肆加驱使那是不足以执掌天下的。
《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圣人没有恒常不变的思想主张他以百姓的思想主张为思想主张。
百姓的主张合于自己的价值观的予以善待不合于自己的价值观的也予以善待。
这样就可以得到人们的共同善待。百姓的观点自己认为正确的予以信任自己不认为是正确的也予以信任。
这样就可以获得人们的共同信任。圣人在天下忍气吞声似的为了天下而使自己陷于糊涂。
百姓们聪明而自觉圣人则像慈母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们。《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译文】出离维生之道就入于速死之途。人世间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因为行举失道而自速其死的也占十分之三。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自执过高而导致奉养所需过重。据说善于维护生命的人在陆上行走不会遭遇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即使参加战争也不会受到武器的伤害。
对于他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猛虎于其身无处伸爪武器于其身无处显露锋芒。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可以让人致其于死命的要害部位。
《老子》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译文】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纷呈其形情势使其如此。
因此万物无不尊崇道而珍重德。道之所受尊崇德之所受珍重并不是因为什么强制与逼迫而是平常自然如此。
所以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使万物自立、成熟使万物都得到润养与庇护。
生育它而不拘系自有成就它而不执为仗恃得尊重而不肆行主宰这就叫做有了无限深厚的德。
《老子》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译文】天下万物都有所本始大家都以这个本始作为生存所依归的母体。
靠向这个母体以认识各具体存在认识各具体存在仍体守于这个母体终身都不会有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