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北吞山东,南占洛阳,周边小国皆上贡称臣。慕容氏世代骁勇,千古名将如慕容恪、慕容垂等,威名震慑八方,是三国中最有实力一统天下的大国。
然而,一朝兴衰早有天定,燕国历史的轨迹从太宰慕容恪的英年早逝而开始发生了转折。
公元367年,燕国太宰太原王慕容恪逝。
(慕容恪,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四子,十六国名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燕国的中流砥柱。他十五岁领军,一生纵横沙场,退后赵夺幽州、灭扶余、攻陷高句丽、亡冉魏、破段氏青州、占东晋洛阳、收山东、平内乱、慑外敌,百战之身未尝一败。他居功至伟却勤于吏治,官至太宰却宽以待人,总握大权却尽心辅佐幼帝,一心为国,未藏私心。)
大燕没有了慕容恪,如断一臂,但震慑外敌,仍有骁勇善战的吴王慕容垂父子,国情本不足为虑。慕容恪临终之时,曾对燕国少年君主慕容暐嘱咐道,“吴王将相之才,十倍于我,若我离世,盼陛下委政于吴王,大燕当可保太平繁盛。”
但是急于掌政的慕容暐并没有采纳慕容恪之言,只安排给慕容垂一个车骑将军的空职,朝堂之事全然倚仗纸上谈兵的慕容评。
慕容恪已死,慕容垂又遭疏远,东晋丞相桓温终于盼到了北伐前燕的大好时机。
建熙十年,公元369年,四月,桓温亲率五万大军,与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北伐前燕。
燕国派遣大将慕容忠率领两万军队前来抵挡,被桓温大败,慕容忠被擒。
晋军士气大增,一路顺黄河而下,直至杀到金乡。
燕国朝堂大惊,再派大将慕容厉,皆败。
晋军势如破竹,长刀直指邺城外三百里的枋头。
大燕朝堂,皆惶恐万分。
****
燕国邺城
巍峨庄严的皇宫城墙自邺城北绵延千里,如一条黄金分割线将皇室显贵和平民百姓远远隔开。金虎、铜雀、冰井三台高耸而立,就算你只是个半尺小儿,远远站在邺城长街上,也能望见那遥不可及的富丽堂皇。
数百级夯土台阶连通着议政的太极殿,殿前左鼓右钟,殿后立着许多巨大的铜鸟兽,都是后赵武帝石虎当年命人不远千里从西晋都城洛阳搬来的,先帝景昭皇帝慕容儁灭冉魏移都邺城后,一切都维持了当年后赵和冉魏的原样。
邺城皇宫辉煌依旧,只是不到三十年间,已三易王朝,从后赵到冉魏,再从冉魏到如今的大燕。在历史的长河中,称得上永恒的永远不是帝王的统治,高墙往往比王朝屹立得要长久。
如今晋军已兵临邺城三百里外,若再破枋头,邺城又要再次易主了。
此时的太极殿中,少年皇帝慕容暐甩手将战报重重砸向大殿,惊得百官中为首的太傅慕容评后退了一步。
“慕容厉也败了!晋军现在距邺城凤阳门不足三百里了!”慕容暐看了连连败报之后,气得手直抖,在金线镶龙的袖中暗暗愤慨。
“当初你们谁说桓温徒有虚名,谁说东晋不足为惧?现在人家都打到我们家门口了!”他厉声质问,冷峻的目光直射慕容评,声音中除了暴怒之外还有一丝难掩的慌乱。
慕容评心中暗喘了一口气,这小皇帝的怒气明显是冲着他来的。他赶紧抬眼望了望龙椅后的珠玉帘,太后未出声,看来是想先让慕容暐发发怒气。
一番揣测之后,慕容评决定先不吭声,任他耍次“皇帝威严”。等小皇帝这股气过去,不还得好声好气地来倚靠他。
“说话呀!你们平时不是都能言善道得很吗!现在都无破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