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都市言情 > 艺术风云 > 第0035章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第0035章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2 / 2)

家同样善于捕捉这些外相的美丽。我们时常会因为眼睛看到的美,而排斥外相丑陋的东西。然而世间的美并非只有眼睛能看见,真正的艺术,在于本质的情感。苏拓面对自己的母亲,一定是充满爱的……

这幅《母亲肖像》,简单而节奏分明的线条勾勒出母亲的饱经沧桑之感,看到这幅作品时,我深深被其吸引而无法自拔。因此,下期的《美术》杂志,会有顾某的拙作发表,将深入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美的辩证法:一个老态龙钟的妇人何以凭借素描的技法而透露出一股独特的美感。”

美大名誉校长黄璾:“自古以来,‘画意不画形’不求形似,而求神似和意境,情趣是中国写意画的传统特色。‘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如果凭一幅画的优劣,用形貌画得像不像为标准的话。那是小孩子的见识了,众所不齿。所以,古往今来,无数画家,特别是在艺术上独有建树的大师们,都在追求神似。

中国画它有着诗的抽象与张力,它同样有诗的意境与感染力。它以概括的笔墨形式对观赏者的感官形成冲击,激发艺术联想,产生艺术延伸,共鸣情感诉求。画得像,远没有画得不像,感觉很像,更有艺术价值。

传统中国画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则欺世’,表面是讲造型,实际上更贯穿了意境、笔墨和图式。中国画在审美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写意精神,强调‘真’与‘美’的关系。

绘画创作是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只能师古人之心,走自己的路。画家艺术思想的再造,是自然本质真实的再造,不是自然的翻版,而是画家内心世界对自然人生的深刻理解,是画家如何在画中表现自我。书画作为艺术品的创作和欣赏,是要通过心领神会去把握,是很难用具体有形的东西去求得的。其画法应该以似与不似,形似与神似兼备为画法的根本要求。最妙是既能看出画的是什么,又能从画上读到画外余韵,所以说书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美术》杂志社总编辑顾然:“黄兄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则欺世’意境高远,令人钦佩。不知道黄兄可否为此论撰写文章,发表于《美术》杂志。”

美大名誉校长黄璾:“顾兄谬赞了,在下正有此意。”

最新小说: 我只想送快递,你非让我入编? 一篇癫哥癫妹当主角的癫文 不明不清 魅力点满,继承游戏资产 武侠:开局成为百胜刀王 姜秘书甩离婚书,霍总红眼失控 重回八零年,赶山也是一种生活 她发疯,他兜底,团宠谁都惹不起 财富自由,从每日情报系统开始! 离婚后,我能听到未来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