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穿越千年之峥嵘岁月 > 第16章 炼铁前夜

第16章 炼铁前夜(2 / 3)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炼铁方法,这种从生铁锻打的到钢的办法,费时费力,产量极低,曹操为了造五把百炼钢刀,花了三年的时间。如果使用块连法做渗碳钢,不仅时间上大大节省,而是质量更好,成本也低得多。

块连法做渗碳钢是西方的冶铁术,目的是加入炭而让生产出来的铁再加坚硬耐磨,不得不承认,这个比我们古代的先进,但对设备要求较多,岛上似乎没有这个条件呢。

有个好的消息是,他们带回来的铁块样品,在火山内部的几千度的温度的环境下,己去除了绝大数多的杂质,省去了他们最麻烦的的环节。而火山内部富含的二氧化碳,碳元素渗入铁块,这些从火山口流出来铁水,凝固后基本上就是一个很合格的钢材了。

现在他们需要的,就是选址,锻造,就可用了,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比如要软铁或硬钢,用不同的工艺去处理。真是天助我也,人品爆发啊,这么好的事情也让他们遇到了,要不然,从头来,从制造大型鼓风设备(古人一般是水力鼓风机),再开矿到出铁,炼钢,煅打,成型,三年都未必能炼出一块好钢啊。

大方向定了,后面就是要选址了。

这个选址有学问的,首先,要靠近水源,最好是在河边,不仅炼铁锻打需要水,而且还可以利用水流作为动力,来带动锻锤,节省人力。

第二,要远离生活区,避免污染,不管是噪音还是铁渣,都尽可能远离居住居,水源,农田等地。

最后,就是靠近采矿点和以后用来造船的地方了。

这时候,张教授的功绩就突显了。正是他走遍全岛而辛苦绘制的地图,让大家有章可寻,张教授的辛苦没有白费,首功一件。

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把炼铁场地址设在河口位置,是个海湾,平时人迹罕见,不会破坏小岛的环境,因为是在海湾内,也不怕飓风来袭,而且还离采矿

区不算太远。

他们不知道的是,几个人这么轻轻地一决定,这个海湾,以很多年后,成了这个群岛最大的海港--锻铁港,也是整个岛最繁荣的地方,那里有一个钢铁博物馆,纪念了几个伟大的领袖当年在这里炼铁造船的丰功伟绩。

再伟大的事情都是由不起眼点开始的,一个破灿的木棚,一把残缺的斧头,几个人,他们的铁匠铺就这样开张了。

铁匠铺起源于古代,也称“铁匠炉“。所谓“铺“,只是一间破房子,屋子正中放个大火炉,即烘炉。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铁匠师傅再将烧红的铁器移到大铁墩上(方言称'砧子'),一般由打铁徒弟手握大锤进行锻打,铁匠师傅左手握铁钳翻动铁料,右手握小锤一边用特定的击打方式暗号指挥徒弟锻打,一边用小锤修改关键位置,使一块方铁打成圆铁棒或将粗铁棍打成细长铁棍。可以说在老铁匠手中,坚硬的铁块变方、圆、长、扁、尖均可。

铁器成品有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有农具,如犁、耙、锄、镐、镰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此外还有如门环、泡钉、门插等,还有就是打马掌,虽然这个时代没有马掌,但后世却是军队骑兵必备,给战马的蹄子套上马掌,战斗力立马提高几个档次。

有时打铁真的好像一支交响曲。风箱拉起,曲子奏响。随着加热的需要,那风箱会在平缓均称的节奏中加速,强力的节拍中充满希望。那炉中的火苗,一起随风箱的节拍跳跃,在劲风的吹奏中升腾。待铁器热至彤红,铁铗快速夹至大铁墩上,一番铁锤上下,一串钉铛声响,一阵汗雨飘下,那铁件便成为匠者的理想器物。有时需要,师傅会把铁器放入水槽内,随着

最新小说: 东北出马笔记 陆长生叶秋白 开局当替身,真千金在豪门杀疯了 我在北宋吃软饭 蜀汉之庄稼汉 将陨 穿越后,全家集体当逃犯 逃荒:我的系统能暴击抽奖 上命昭唐 诸天:数值怪从北宋末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