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郑东和张教授去看铁石场,他们回到家中后,天色己全黑了,匆匆扒了几口饭,就炼铁的事连夜开会讨论。
局面分成两派,男人们兴致勃勃,口若悬河,女人们则没啥兴趣,意兴阑珊,她们大概是觉得现在生活安定,有吃有穿有住的,没必要费那么多心思去弄个什么炼铁吧。何况说不定明天就会有援救队前来,再说造船,那得是多大的工程啊,造小了,不顶用,造大了,也没有这个人力,何必浪费力气呢。不过造些锅啊,铲啊,盘啊,锄着镰刀还是可以的,这个现在用得着,这也只限于小打小闹吧。其实就连锅也可有可无的,自从有了陶器,她们用大沙锅煮东西吃,不仅能吃干的,还能喝汤,再也不用天天吃烧烤了。
在她们的内心里,还是比较乐观的,上这个岛快半年了,从开始的一无所有,到现在的自给自足,菜地里一片兴旺,土豆田也长势喜人,连两头小猪仔都长成几十斤的半大个猪了,这两头猪仔平时由王丽丽打理,出于爱动物的个性,她总是把猪舍弄得干干净净,就像对她的孩子一样。说来也怪,这两头猪只认她,见到她来了,摇头摆尾地很兴奋,要是别人来了,却哼哼哧哧地不愿起身。
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家园,她们很有自豪感,每一件东西都是自己亲手弄成的,有很深的感情在里面,现在就是真的救援队前来,说不定还不愿意走呢。
相比之下,三个男人想的是另一方面,不仅要搞,而且还要搞个大的,要怎么说男人的野心总比女人的强呢。
大的要怎么搞,高炉炼铁?平炉炼钢?还是古法冶炼?这涉及到选址,原材料等一系列的问题。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个都没有接触过炼铁行业的半桶水,凑在一起在纸上划来划去,哦,对了,还有一个半专业人士,王丽丽同学。虽然她的专业方向不是冶炼,但很多方面还是相通的,比如高炉炼铁的反应原理,平炉氧化还原等,以前书本上都是教过的。
张教授是经历过那个大炼钢铁的火红年代的,亲眼见过如何土法炼铁,虽然炼成后基本都是废铁;而且他平时也有从历史书看过不少关于古代炼铁的事情,至少不会是一无所识吧。
最令人吃惊的是郑东,竟然对如何炼铁说得头头是道,他们忘了,郑东是哪里人了,四川攀枝花啊,钢铁城市啊,从小就耳濡目染,不知道才怪了。
王丽丽有理论知识,张教授有实践经验,郑东也有不少见解,老少合作,古今结合,看来开这个铁匠铺是水到渠成啊。
先说炼铁的事,这里当然是没有现代化的炼铁设备,但可以借鉴古代人们是如何炼铁的。
中国古代的人们炼铁的方法是:铁矿石---(1100-1200炉温)--生铁--(锻打)--钢--(锻打)--熟铁。
中国人从东汉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之前有过少量的铁器,很难弄清是自己炼造,还是舶来品。无论如何,中国在汉朝掌握了炼铁法,从东汉开始,青铜正式退出舞台。但中国的炼铁法和世界其他地方完全不同,大量采用生铁制品,炼铁方法是:用1100-1200度炉温,把铁矿石融化,流出后成为铸铁。
铸铁质地坚硬,但很脆,实际使用很困难,不论是做兵器还是铁器,都不好使。
但中国人没有别得选择,只能使用这种制品。如果想得到一块钢,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锻打!
中国古人把生铁加热到接近融化,然后反复锻打,除去碳硫磷等杂质,如果时间够长,会得到一块钢,再反复锻打法,会得到一块低碳钢,这种含杂质很少的钢,古人称之为百炼钢。算是铁中的极品,如果再锻打,就会得到熟铁,古人称之为柔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