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最强帝主 > 第225章 无标题章节

第225章 无标题章节(1 / 2)

公元1911年10月27日,官至大清国邮传部尚书(相当于正部级)的盛宣怀被朝廷弹劾、追责,在京城的秋风萧瑟中躲进美国大使馆。这一天,距离后来被称为“辛亥革命”的那场暴动,仅仅17天。

深夜出逃

“尚书大人逃跑了!”当紫禁城的小太监气喘吁吁地带来这个消息,皇族大臣与资政院议员们已经被四川的保路暴动折磨得焦头烂额,无暇他顾。与此同时,这起中国官员的出逃事件却在全球各大报纸上成为了谈论与报道的焦点。

《华盛顿邮报》称盛宣怀在10月27日躲进了美国使馆,当晚在10名外国士兵的护送下前往天津。就在这一天,大清国国会(资政院)通过了一份特殊的决议,要求中央政府对盛宣怀立即处决以“明正典刑”。

仅仅两天前,资政院的要求还不过是“免除职务”。25日路透社从北京发出的电文称,资政院要求中央政府罢免盛宣怀,是给大清政府出了道难题:要么服从资政院的要求,赶走一位“忠诚的官员”;要么否决资政院的要求,这相当于向资政院开战。这篇电文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曼彻斯特卫报》等广泛援引。

西方媒体显然高估了清政府的胆识与魄力。26号,政府几乎没有任何挣扎就同意了资政院的要求,将盛宣怀“双开”。称“盛宣怀受国厚恩,竟敢违法行私,贻误大局,实属辜恩溺职”,下令“著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但此时的资政院已经不再满足于行政性质的惩处,他们认定——必须要祭出一个替罪羊,才能“平四川之祸”。27日上午,资政院再次一致通过决议,要求立即处决盛宣怀。一个国家的立法机构,在缺乏证据的前提下,不经过审判,三天之内通过两项决议,要将本国政府的正部级官员置于死地,堪称世界议会史上的奇观。

在得悉资政院要求处死盛宣怀的消息后,英国公使朱尔典、美国公使嘉乐恒、德国公使哈豪孙、法国代理公使斐格威紧急磋商,决心采取联合行动,保护盛宣怀。每个使馆各派两名军人,全副武装,由英、美使馆的汉文秘书丁家立和巴顿陪同,护送盛宣怀前往天津租界。

根据日本官方后来披露的史料,盛宣怀从25日资政院通过罢免他的决议后,一方面极度失望,另一方面又充满恐惧。他在横滨正金银行“支店长”(支行行长)的宅邸内躲了两天。27号的“祭旗决议”一出,盛即逃往美国使馆寻求庇护。

不知是因为朝中大员对盛宣怀的体认和同情,还是因为朝廷已经深陷麻烦自顾不暇,但迄今为止,的确没有任何史料证明对盛宣怀的营救行动受到了来自清廷的阻碍。27号当夜,盛宣怀在“四国部队”的严密保护下,满怀惆怅地离开了北京。

官商之路

在盛家的家谱记录中,早年的盛宣怀天资聪颖。祖父和父亲因此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够考取功名。但此后多年,盛宣怀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却都名落孙山。

1876年,盛宣怀结识了李鸿章的谋士杨宗濂。通过杨,他见到了李鸿章。就在这一年年底,盛宣怀成功筹资官款100万两,完成了晚清历史上最大的一笔中资收购外资公司的计划,使得轮船招商局的船只运输能力翻了一倍多。而不久之后,又让朝廷得以赎回淞沪铁路。他接手面临倒闭的国营上海机器织布局,积极从民间筹集资本,将传统的官办企业,变成了官督商办,并更名为华盛棉纺织厂,改组后的华盛经营大好。这都令李鸿章对他另眼相看。1881年12月,帝国电报局在天津成立。李鸿章在将盛宣怀收至麾下五年之后,终于将他推上了电报局总督办的位置。

走到前台的盛宣怀在李鸿章的纵容和默许之下,用“金

最新小说: 战国生存指南 慌!把前夫扔给白月光后,他疯了 这王是非当不可吗 万历明君 谍战魅力在生活诡道里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谍战:红色掌柜 将北伐进行到底 早安大明 人在大唐,父慈子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