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之道,手段上是控制呼吸以控制实体内一些物质的分泌产生,创造出各种有别于寻常的体内环境。至今我才忽然醒悟,其本质是对于实体的可控性修改,或者说进化。”
“武学之道不像修仙之道,以仙气来简单粗暴地修改强化,而是以实体自身的力量来进行。相比之下,修仙之道就是借助于外力了。”
这些年,就好像是一段关于武学之道在吴信心中从轻到重的心路历程。
当年他在青云宗外门由禹洛教授拳法初窥武学,后在宗内藏书阁博览武学书籍,进一步开发自己的武学之道,却因为眼界所限,并未重视武学。
直至如今,吴信在心中才将武学放到了和修仙之道同等的地位。
“修行,不论是修仙还是练武,从根本目的出发,都是因为本身不满足心里的预期,是一个完善自身,进化自我的过程。”
“修仙之道,主要是通过观想提高精神力,精神力到达一定程度可以主动吸纳仙气驻于体内,仙气拘于内府脏器之中,会使人自然的脏器发生进化,这是实魄的修行。而仙气结合精神力,引起精神力的进化,这便是虚魄的修行。”
“修仙,更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武学之道就脚踏实地得多,武学之道就像是不断试验,总结出一个个基本的控制身体进化的公式。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深入其中,其实就是在掌握自己的身体。”
“蓦然回首,回宗已经半年多了,灵血的修行最近似乎到了瓶颈,而心脏处最近开始总算能从血液的口中分到一些仙气,看来实魄的中枢魄可以开始凝聚了。”
“所以,灵血的修行和实魄的凝聚,应该是可以齐头并进的,或也可以将灵血及其延伸的修行与实魄的修行对应分段,你来我往地一方到了对应阶段,另一方才能继续顺利前进。”
一个月之后,吴信成功凝聚中枢魄,踏入实魄二魄境,而中枢魄似乎对于血液的修行颇为关键,心脏,本就是身体中血液流转的中枢,中枢魄的凝聚,本质上便是心脏被仙气给仙化了。
在每天消耗的量灵数量不断增多之中,二个月又过去,吴信再次出现血液修行停滞的情况,一发现自己的血液对于仙气不再那么饥渴,他便知道,是时候凝聚第三实魄了,这次不像中枢魄的情况,那时候是被动地选择了中枢魄。
这次,吴信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想要凝聚的第三魄,他选择的是精魄,肾之魄。
武学一道,有句很有名的话,十二个字: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返虚。
而对于这道家武学的十二字,历来颇有争议,首先有争议的就是炼精化气之所谓的“精”,有人认为是精血、气血。也有人认为,肾中藏精,其分先天后天。
于是武学笼统可分为两个大的流派,根据其内力之来源,所炼之精的不同划分。
佛门武学炼的是血,故而修习佛门武学,多对佛心有要求,要常颂佛经自我催眠,抑制炼血对精神带来的后遗症。另一方面,炼血而化气,所得内力刚正浑厚,威力不凡,破坏力强。
而道门武学炼的,就是肾中之精。
道门主旨为养生,因为养生其实就是不断将肾中后天之精转为先天之精的过程和手段,道门的养生不是简单的养生,那是要将一个特定的呼吸节奏和心跳节奏严格控制在每时每刻,已达到所需的体内环境,以完成肾藏之精的后天返先天。
所以道门武学进境比之佛门武学要慢很多,威力上也有所不如,道门内力绵延浑厚,平静淡然。
但道门武学的修行,相比佛门武学,对心性更有好处。
道门武学宗师多有大气魄、大仁大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