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摩天大厦里开会,讨论海洋的变化和天气情况。
但珊瑚这种奇妙的水下生物对定居环境非常挑剔,随遇而安可不是它们的风格,虽然人类可以在地球上很多地方找到珊瑚礁,但它们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只有温暖的海域才能满足它们的需求。珊瑚生长的温度,永远不能低于摄氏18度,也不能超过23度,并且一旦温差超过3摄氏度珊瑚就会萎缩。除此之外,它们并没有太多要求,只需要清澈的海水和充足的光照。珊瑚礁生长的水域,不需要有特别丰富的营养物质,远离浑浊河水或浓汤一样的深海洋流,只有在如此苛刻的生存环境中,珊瑚虫一代一代地生长繁衍,同时不断地分泌出石灰石外壳,并粘合在一起。这些石灰石经过塌陷以后的压实、石化,形成了今天世界热带海洋许多岛屿和礁石,因此,珊瑚礁并非岩礁,而是微小动物的群体。这些群体只有表面是活体动物,外层包覆的是无数珊瑚虫。这些无脊椎动物孜孜不倦地工作,建成了能够保护自己的居所。
在珊瑚礁的斜坡上,在碧蓝中显得醒目的花边状柳珊瑚,摇曳生姿,拼命地抵抗潮流,而其他软珊瑚拂掠着同样的海流,建造它们的珊瑚虫栖息于其弹性的粗枝上。在软珊瑚礁表面,可以看到好几百个小珊瑚虫,它们对触碰、气温、潮流和日升月落都有所反应。它们微弱的运动混合在一起,给每个群体赋予独特的节奏。但软珊瑚和石珊瑚不同,不会堆积成珊瑚礁,软珊瑚缺乏坚实骨架,只依靠组织内微细的石灰质小骨针来支撑,软珊瑚死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珊瑚礁植物也同样如昙花一现,但其角色却是不可或缺,所有植物都从日光中摄取能量,供给整个珊瑚礁的生命,有些也成为珊瑚礁结构的部份。易碎的绿仙掌藻和珊瑚虫一期生活,同样由石灰质构成,它会不断地剥落细砂在泻湖湖底;粉红珊瑚藻的坚硬外壳,黏合了珊瑚礁的石灰岩块,和珊瑚一起构筑礁堡;丝状海藻看似岩石上的绿绒毛,其实是珊瑚礁的牧草地,为珊瑚礁细嚼动物的重要食物。各种生物汇集在这里,每种动植物都能作出自己的贡献,让这里生生不息。但生物不只是住在这里而已,珊瑚本身就是由最小的房客建造的,它们也在改造这里。五亿年来,珊瑚虫一直是大自然最伟大的建筑师,建造了石灰岩迷宫。但谁又能想到,构成这珊瑚王国的礁岩的每一小块都经过长途跋涉?
在覆盖地表的海洋中,生存着具有神秘之美的生物(图)。这些小动物为了求生存,而横越了空间与时间之旅,它们带着未来在海里漂泊流浪。它们在游历期间面临了绝种的危机与巨大力量的破坏。这是演化成功的例子,凭藉的是令人惊叹的生殖方法。远方湛蓝大海的潮流推动着一群急于移栖的生物:难以计数的微小幼虫。这种体表覆满振动的细毛,看似不起眼的小生物,就是珊瑚新生的开端。珊瑚的生命从幼虫开始,它们在海里随意漂流,每只幼虫生存的机会都很渺小,几近于零;同样伪装的海胆幼虫,还要经过许久才能发育成熟;就连巨蛤的幼虫也是极其微细的,所有珊瑚礁生物的幼虫均以浮游生物的形态长途漂流。螃蟹也是浮游生物的一种,刚出生时和它的父母几乎不像,和另一种美丽的小生物海蛞蝓的幼虫,一起分享海中世界。海蛞蝓(图)是蜗牛的近亲,透明的壳是它身上的盔甲。海蛞蝓和螃蟹在幼虫时期很相像,成年后却相互对抗,前后判若两种不同的动物。物竞天择就是与父母稍微相异的生物,经过长期生死存亡的竞争,不断地改变,而创造了不同的生命,就像螃蟹和海蛞蝓成年后的差异。物竞天择所作的选择,是拿生物的一生开了一个玩笑。生命或许是由某个小意外演化引起的,但这种演化一旦完成,这个演化者会再度演化,最终形成新的另类生物。浮游生物是一大群的幼虫,是许多形体演变者的幼年时期。这种生物有个优势,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