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学,就迎来了学校政治生活中的两件大事,一件事是学生会改选,一件事是入党。
学生会就是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简称全国****)在各院校的分支机构。历史可以追溯到于1919年“五四”运动,那时候叫学生自治会。建国后,成立了全国****,归团中央管理。全国****在1965年初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全国****工作基本停顿。直至1979年,全国****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才召开。进入了八十年代,各大专院校才陆续恢复和建设起各自的学生会。也就是说,那时的学生会虽然不能算作新生事物,但是,学生会的第二春天也就刚刚开始。
学生会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该干的、能干的事情很多,内部的部门也很多,林林总总的。学生会有主席一名,副主席若干,还有各个部门的负责人,部长一名,副部长若干。主席、副主席,部长、副部长,无一例外都是由学生担任。按照惯例,关键岗位的一般是由大三学生担任,原因有二,一来是熟,对学校情况熟,人也成熟些;二来是闲,既没了一二年级功课的压力,又还未到毕业分配焦头烂额之际。
八九年之后,对学生会干部的要求愈发的严格,水涨船高,带来的竞争就愈发激烈。主席是任命制的,由系里在品学兼优的学生中选择,当然也会在一定范围内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主席之下的人选就要各显神通了,那些已经进入学生会工作,并且有比较好表现的机会要大一些,比如,各部门的部长,前一届部长的推荐就是至关重要的。
何必成对学生会主席的位置觊觎已久,也是煞费了苦心。为了妥善解决“录像带事件”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为了获得刘易思的谅解和支持,何必成不知从哪里弄了两盘录像带,并且交到了刘易思的手里。刘易思未置可否,收下了,却也似乎没放在心上。何必成的柜子也不像以前看得那么严,时不常就拿出些好吃的与大家分享分享。
刘易思的呼声也很高,他为人热情,当了两年大班长,得到很多同学的认可。特别是在上学期食堂的“****事件”中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我们这一届男生宿舍楼位置比较偏,附近只有一个学生二食堂和一个教工食堂。教工食堂不对学生开放,唯一的一个学生食堂,不知是因为天高皇帝远,还是另有其它原因,餐食质量一直不好,大米总好像是陈米,肉菜里的肉很稀少,偶尔能找到几块还总是肥肉片子。学生们一直怨声载道,向学生会反映了很多次,一直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积攒的怨气最终还是因为一次无意的邂逅,被彻底点燃了起来。
食堂里有一个肥胖的师傅,负责打菜,每次排骨啥的硬菜几乎都是他来打。一把长柄的大勺子握在手里,有着挥斥方遒的架势,总是一脸不屑地瞥着恨不得眼睛里都要流出口水的学生。这位师傅手法特别老道,也特别阴损,一大锅排骨,他总能准确地把骨头打到大家的饭盆里。如果有哪个学生提出异议,表达不满,他紧绷着的一脸横肉,就痉挛般地抖动,凶狠地望着你。一来二去,大家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屠夫。
我们系里有个同学,叫梁海滨,BJ籍,喜欢摄影。因为总爱显摆自己的一台海鸥牌的照相机,所以就被起了个外号,叫海鸥。海鸥总背着个海鸥照相机,四处拍照,系里有个啥活动的也都找他,据说,摄影作品还在市里得过奖。
一天傍晚时分,趁着夕阳的余晖,海鸥又是背着相机四处去寻找风景。食堂的饭虽然不好吃,但食堂后面却是有个小花园,姹紫嫣红的,有一点小风景。这次,海鸥没来得及拍下风景,却是邂逅了屠夫等几个师傅,和停在食堂后门的一个小面的。屠夫他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