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都市言情 > 十年之歌终远去 > 第2章 红豆生南国

第2章 红豆生南国(1 / 2)

从东北回到陕南,正是小学四年级开学的时候。在东北生活了十来年,我一口地道的东北乡音。班里第一次点名,人家在老师点到自己名字的时候都说“到”,我来了一句“嗯哪”。全班同学先是静静地享受了一会儿,然后就哄堂大笑。在那些奔放的笑脸中,我看见了一张安静的脸,她就是刘馨宁。

黎祥东后来跟我说,我那时浓眉大眼的,特别像今天赵家班的鸭蛋儿,可好玩儿了,可惜长着长着就变了,成了今天这幅熊样儿,真是可惜。

我的学习成绩很快在班里就名列前茅,特别是语文成绩尤其好,作文也经常被作为范文在班里读。这主要得益于我在东北和姥姥一起的生活。姥姥没什么文化,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但对东北的地方戏和评书十分着迷,东北县城里的评剧团凡有新戏上演,姥姥就会带上我去听戏,渐渐地,我也迷上了评剧,就像今天的孩子喜欢看动画片一样。隔几天就会跑到县城十字街,踮着脚仰望那个巨大的板报墙,评剧团的演出预告就张贴在那里,在我印象中,几乎隔两三周都要去一次评剧院听戏。今天记忆犹新的有,《花为媒》、《狸猫换太子》、《秦香莲》等等。

除了看评戏还有听评书。姥姥买了一台红灯牌的大收音机,木质的外壳,有着漂亮的花纹,金色的刺绣蒙面,闪着亮闪闪的光。晚上关了灯,看着绿莹莹的显示灯,就觉得收音机里好神秘,不知装着多少好听的东西。那时候最热闹的就是每天广播里刘兰芳的《岳飞传》,还有单田芳的《隋唐演义》,每天都只播讲半个小时,每次又都是在下回分解里开始新的期待。

看戏和听评书又都觉得不解渴,对于戏剧评书背后历史的好奇,让我很早就开始买书读书,没上学的时候识字少,就靠一本黄皮硬壳的《新华字典》。在东北的县城里,我最经常去的就是新华书店。像我这个年龄总跑书店的很少,那里的营业员几乎都认识我,一旦新到了适合我看的书都会告诉我。

我和刘馨宁坐过一段时间的前后桌,也坐过一阵子同桌。每天都见面,每天又都说再见,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轻轻淡淡的,就像风一样吹过再也找不到踪迹。

就这么一晃儿,无忧无虑的几个年头悄然而过,我们也都改变了不少。我身上的东北乡土味渐渐蜕去,个子高了,人也状了,声音也不再稚嫩,嘴边有了淡淡的像胡子一样的绒毛。她留起了长发,有了更加女人模样的身材,只可惜戴上了眼镜,虽然看着更文静了,但是遮挡住了她的那双大眼睛。

只是,偶尔在回答我的问题时,她还会学着我当年的口气说嗯哪,然后就安静地看着我笑,就像我第一次见到她时的模样。

初二那年,刘馨宁的父母要到南方沿海去工作,她也要离开陕南了。我是从黎祥东那里知道的,她一直没有向我提起,我也不想去问,在心里逃避着,怕那天来的太快。

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和黎祥东值日打扫卫生,刘馨宁迟迟没有走。

“一千公里远吗?”刘馨宁突然问我。

“不远,我东北老家离这两千公里呢!”我装作若无其事地说。

“不远就好。”她安静地一笑。

第二天,刘馨宁送给我一个塑料皮的笔记本,封面上印着几束梅花,扉页上写着: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一周以后,刘馨宁离开了陕南,她去的那个城市距离这里是一千公里。我们一直有书信往来,断断续续的思念,似有似无的牵挂,持续了很多年。她是我辗转来到陕南以后,给我最多温暖的朋友,特别在刚刚到陕南来的那段时间,她就象在寒冷夜

最新小说: 桃花剑仙赐福:开局强吻高冷校花 入局,对她上瘾 我在北极圈当地主 她发疯,他兜底,团宠谁都惹不起 斗罗:天生媚骨,开局蓝霸团宠 香江风云:扎职为王 重回七七,开局跟女知青回城 山野奇医 我是如何当神豪的 惊!我养的小白脸是前任他小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