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和全班同学都相处得很好的萧徵羽偏偏和班里的吴家兄妹之间有着不可协调的矛盾,也难怪萧徵羽的室友们经常拿这点开她的玩笑,说她上辈子肯定和吴清吴迪一家有着没有处理完的私情,这辈子才会继续较劲下去。
高三七班全班师生都知道班里有两不对付,一是班长萧徵羽和学分榜第一名吴清的不对付,二是两大红豆榜榜上有名的美女吴迪和萧徵羽的不对付。如果说前者还仅仅停留在一个咄咄逼人,一个敷衍应付的程度上,那么后者双方已经是真刀真枪,你来我往的实质交锋了。
至于两人之间是从什么时候针锋相对的,高三七班私下里有着不同的说法,不过公认的一种比较中肯的说法,是从高二时的那场辩论赛开始的。
当时作为正反方各自四辩的吴迪和萧徵羽在最后的总结陈词中,以双方各自独具风格的辩论风格征服了在座的所有人,一个以逻辑推导为气脉、一个以情景构架为剑骨,让所有人见识到了一场关于语言的艺术、辩才的较量,就连学校请来当作评委的专业的辩论员们都没有想到两个高中生的战力竟然如此之强。
作为学校的一个传统活动的辩论比赛,每年都会举行,除了要准备高考的高三学生理论上不能参加之外,高一和高二年级的学生都可以自行组队然后以班级的名义参加比赛,最后胜利的队伍每个组员在期末的学分评测中总分可以直接增加十分,要知道在上城二中一门主修课满分的情况下才给五分,而一个辩论赛的冠军就相当于两门满分的主修课,因此每年都会吸引许多队伍的参加。
当时还是高二七班的吴清他们班就有十二人参加,分为三队。一队以吴迪为队长,一队以萧徵羽为队长,另外一队则是以班里的学习委员为队长。经过一路的大浪淘沙,过关斩将,最终闯入决赛的正巧是吴清和萧徵羽这两支队伍,按道理来说,两队都是一个班级的,即使辩论的时候也不会那么起劲,反正到最后荣誉都会归高三七班所有。
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那一届最精彩最激烈的比赛反而正是这一场的决赛。
辩论的辩题出自《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的故知足之足,常足,即知足常乐。
经过抽签,正方吴迪队的观点是知足者常乐,而反方萧徵羽队的观点是不知足者常乐。
比赛的一开始,双方的一辩在各自方的立论环节都做得相当出色,充分发挥自己的口才立己方的论点。之后的对辩环节和自由辩论环节双方辩手也都旗鼓相当,不相上下。而比赛的真正转折点则是出现在了总结陈词上。
不可不谓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反方四辩的萧徵羽一上场就直接抓住了正方一辩吴清立论时的一个小小的漏洞,直接对正方的立论从前提到定义到标准到分论点一条一条批驳,有理有据论证严谨,将正方的理论拆的体无完肤。
在这个在场的都要以为正方要输的时候,正方的四辩吴迪出人意料的改变了原定的策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诠释了自方的这个命题,置之死地而后生地上演了一场惊天的大逆转。
当时她是这样说的:“对方辩友一直在阐述一个很简单的事实,那就是不知足者之所以会常乐是因为不知者在这一生中一直在追求,在获得,在收获新的成功和喜悦,对,我方承认,不知者是会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新的目标和追求,但是这里有两点问题,其一、那就是有目标是否就一定成功?世界上从来就不少那些有着雄心壮志的人,但是真正成为英雄的又有几个?大多还是以失败为结果的吧?那么请问对方的快乐从何而来,其二,对方辩友还一直陈述一个观点就是其实结果不重要,真正使我们快乐的是那个过程,是我们变好的那个过程。但是对方辩友醒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