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那种悲剧,他还特别加强了前两对扭杆悬挂。科京的这个版本自称为T-54K,也就是他改进的T-54。
这个版本大问题倒是没有,而且其装甲防御力确实相当的强大,但是其机动性却恶化了,增加了近六吨多重量后,T-54K全重达到了近43吨,而发动机依然是B-54(520马力),单位功率只剩下12.09马力/吨,虽然也还过得去,但是跟原版的T-54相比无疑还是差了很多。
而真正要了T-54K老命的还是其采用的主炮,为了突出这是一款重型坦克,科京将ВИ-2的122毫米D-25T装上了T-54K,其原意无非是加强其攻坚能力,因为用大口径榴弹轰工事更给力。但是,D-25T却是有问题的,支援步兵战斗其却是不错,但是反装甲能力却比100毫米的D-10T要弱不少。
按照科京这个思维搞出的T-54K完全可以看做改版的ВИ-2重型坦克。但是在1944年,尤其是当豺狼虎豹露面之后,军委对未来装甲兵的规划有了变动,在未来T-34和T-35系列将不会继续大规模生产,将逐渐的从装甲部队中坚的位置上退下去,而用于取代他们的正是T-54系列。
T-54将不在是什么重型坦克,而是中型坦克。这也就决定了T-54最重要的任务是装甲突击和消灭敌人的中型坦克,反装甲能力要高于支援步兵的能力。所以D-25T这个炮是怎么也不合格的。
按道理说,科京顺应要求将主炮换成D-10T不就完了,但是这位已经走火入魔了,他选择了S-70加农炮(130毫米口径,也就是历史上IS-7装备的那门巨炮),他认为这下反装甲打工事都没话说了吧?不过事情没有那么简单,S-70确实威力巨大,但是要装上T-54还是很费劲的,科京不得不再次扩大炮塔和座圈,而这意味设计方案几乎是推翻重来。结果,等科京拿出了重型坦克化的T-54时,更好的改进方案已经胜出。
这个更好的改进方案并不是指北方工业的方案,而是莫洛佐夫在北方工业T-55基础上的改进版本,被称之为T-55B。这个T-55B在防御力上改变得不大,莫洛佐夫稍稍增厚了炮塔装甲,从接近两百毫米的水平提高到接近220毫米的水平。这个提高幅度自然不能算太大,至少对于德国的KWK44(PAK44)系列128毫米巨炮来说,显得不太够,而且在近距离面对KWK43(PAK43)的轰击时,也不是那么牢靠。
那么莫洛佐夫的方案是怎么胜出的呢?原因就在于,他改变T-55的装甲钢成份,用新一代8S系列装甲钢取代了原本T-34、T-35和T-54上的装甲钢。新装甲钢的综合性能更好,比原本的装甲钢硬度更高、韧性更好,从内涵上提高了苏联坦克的防御力。
是的,很多同志评价坦克防御力时都只看装甲厚度而不看装甲成份,钢和钢是不一样的。同样是100毫米厚度,你用镍铬合金钢和烂大街的碳素钢那是一回事吗?
这么说吧,通过换用8S系列装甲钢,T-55B哪怕是不增厚装甲也比T-55提高了大约7%的水平,也就是说实际上莫洛佐夫版的T-55B炮塔等效厚度相当于250毫米(最厚处)水平。而这个水平已经基本能够保证其生存性了。
在增强防御的同时,莫洛佐夫还换用了功率更大的B55-5发动机(580马力),这让T-55的机动性继续维持在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这让装甲兵是相当的满意。
当然,也有让装甲兵不满意的地方,那就是T-55采用的D-10T线膛炮,其威力在战后已经显得不足。哪怕是不断的研发了新弹药,也并不能让装甲兵完全满意,因为英美在苏联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