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S-2在1940年服役时,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反坦克炮之一,这种火炮发射重3.14公斤的BR-271穿甲弹可以达到1000米/秒的初速,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穿透9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在1500米距离上仍然有75毫米的穿甲威力。
而且请注意,ZIS-2型并非当时格拉宾设计局研制的身管最长的57毫米炮,另一种1940年11月开始研制的ZIS-1KV型57毫米炮身管长达86倍口径。使用BR-271时初速达1150米/秒,但是寿命过短。按格拉宾本人的说法:“射击40发后,初速和精度就明显下降,50发以后,炮弹就不旋转并且开始翻跟头(膛线被打秃了!)”,尽管格拉宾的说法有些夸张,但ZIS-1KV寿命过短是个不争的事实,后来ZIS-4也受到过类似的困扰。
可以看到,1943年以前,ZIS-2的威力是足够使用的,哪怕是经过改进的四号坦克碰上了ZIS-2也只有被吊打的份。但是很好很强大的ZIS-2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生产太麻烦而且造价太高。以至于产能十分有限,而且请注意ZIS-2诞生得有点“太晚”,从1940年开始,苏联已经开始准备战争了,而当时红军的普遍看法是45毫米火炮的威力和潜力有限,必须发展更好的反坦克炮取代他们。
为了尽快的完成这一任务,格拉宾设计局创造性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将性能不是很理想的F22加农炮身管和ZIS-2的炮架结合在一起,攒出了ZIS-3。这也就是后来红军炮兵的反坦克主力武器。至于ZIS-2则继续改进和发展,等工艺成熟之后再量产。
当然,总所周知1941年卫国战争就爆发,ZIS-2的量产工作就被前线急迫的需求所取代了。对于红军来说,生产成本更高,生产技术更复杂的ZIS-2真心是用不起,只能拿ZIS-3先凑活了。
因为战争的关系,本来才应该是红军主力坦克炮的ZIS-2也只能退居幕后默默流泪了。所以只有一小部分炮兵和装甲兵获得了这种武器(炮兵是ZIS-2,而装甲兵则是T-34-57,其装备ZIS-2的改进版ZIS-4坦克炮,后来发展成为了ZIS-4M)。
这么说吧,这个ZIS-2及其改进版本的57毫米坦克和反坦克炮实际上比后来广泛装备T-34的D-5T 85毫米坦克炮威力要大一些(ZIS-2使用BR-271P和BR-271N时穿甲威力在1000米距离上分别达到105毫米/90度和140毫米/90度,而在500米距离上更是分别达到145毫米/90度和155毫米/90度,而BR-271N在1500米距离上仍然有125毫米的穿甲威力!)
这么说可能没有直观的映像,直截了当一点就是ZIS-2和ZIS-4使用BR-271N弹(APCR)时,可以在1200米的距离上击穿老虎的装甲。穿甲威力是相当可观的。
当然,也得有一说一,APCR弹这种“神器”对苏联来说太高端了,并不是所有的坦克和反坦克炮都能配备的,一般都只配发给最优秀的炮手。当然这在当年其他国家也是普遍现象,毕竟钨资源有限,而且碳化钨弹芯的生产也是相当的麻烦。
就拿不差钱的美帝来说,1944年登陆诺曼底之后,配发给三英寸和M1A1 76.2毫米坦克炮(请注意,不是后来的阿布拉姆斯坦克啊!广泛用于M4坦克、M10坦克歼击车)使用的的T4高速穿甲弹(也就是APCR弹,或者叫HVAP弹)有多少?两千发而已!
到了1945年阿登反击战结束时,被德军装甲部队虐了一轮的美国坦克和坦克歼击车这才疯狂的申请T4,并马上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