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排大帐内,张宝儿、李持盈、江小桐、娑娜等人正与李奴奴话别。
李显喝了几杯酒,没有心思看大家运思写诗,起身转到后帐。
李显想最后再问询李奴奴几句,犹豫着道:“金城公主……。”
李奴奴一听很不习惯,叹了口气道:“陛下还是叫奴奴小名,更亲切些。”
李显强笑道:“朕想着今日是正式告别场合,所以才这么称呼。其实朕说起来也感到有些别扭。好!还是像平日吧!”
接着,李显大声吩咐道:“内库,将嫁妆清单拿来,念给奴奴听听,看还有什么需要补充之物?”
李奴奴听了所有陪嫁之物,欲言又止。
李显一看知道她还有所求,便问道:“要什么尽管说出,朕一定会满足奴奴的要求。”
李奴奴思索一下道:“嫁妆如此丰富,奴奴已知足了。将来想起来,再请求补充吧!那时陛下不会不给吧。”
“当然会给!当然会给!再把陪同去吐蕃的主要人员名单,读一读。”
李奴奴听罢道:“人员也够了。只是奴奴平日里喜欢音乐,请求陛下赐给一支乐队,带往吐蕃,将来思乡的之时可以听听大唐的音乐作以排遣,不知可否?”
“对,你要不提,朕还忘了,你是个乐迷,就命今天来的这一队作好准备,跟随你入蕃。你看如何?”
李奴奴一听连忙道:“谢陛下恩准,可以以此队为基础,有不愿去吐蕃,或家里自身有困难不能离家前往的,可留下,另换愿往的他人。”
“好!就按奴奴的意思安排。”
金城起身道:“陛下,奴奴已经心满意足了。”
李显也起身道:“外帐文武大臣都在为你作诗送别,就一齐去听听吧!”
几人来到外帐,大臣们还在动脑运思。
群臣中先有宗楚客、阎朝隐、张说、苏梃等人首批完成即席赋诗。他们写完后,专心品茗酒茶,静等中宗召读,内心都希望诗作能列头筹。
李显对众臣道:“金城公主此次远嫁吐蕃,是造福于民,有利于边疆的安宁,避免或减少战争流血。朕特地为公主写一制书,本拟向大家宣读。但考虑时间之故,已由门下写出多份,放在大堂上,让大家一观,大家对朕写的制书有什么意见?”
宗楚客拍马屁的功夫一流,他首先道:“陛下制书写得有理有法,掷地有声;有文有情,催人泪下。诚为少见的一篇制书典范。”
大臣苏梃说:“陛下所写制书,表明我大唐对与吐蕃联姻的重视,从此唐蕃人民可安居乐业,不再受战争之苦。”
太平公主也不甘落后:“建议让翻译将文意,译给吐蕃大臣和使团知悉,不知陛下意见如何?”
李显一听,怕耽误时间太久,便道:“今天是来不及了。此事可以由内侍去办。内侍先将写出的那一份,送给吐蕃使团让通译翻译一下,给他们听一听。下面,还是读诸位大臣的大作吧!”
大臣们一个个把所写之诗都摆在面前,以便宣读。考虑到皇上有《制书》在前,一个个都恭写,“奉和送金城公主適吐蕃應制”。
李显对众臣道:“今天诗文优劣,朕有意让金城公主作评判,众卿是否同意?”
大家都说这个主意好,就请公主当评判吧!
李奴奴知道这是李显器重自己,可实际也给自己出了难题,这些写诗之人都是年高德懋的长辈,文笔上又是一些大家,自己哪有这么高水平去评头论足呢。可又不好推辞,便心生一计:还得请上官婉儿帮助,她的诗功底好,长幼人们都是佩服的。
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