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实际上,这次的美伊战争美国方面虽然花费了200亿美元,但真正买单的人,还是全世界的石油消费者。实际上,为第一次海湾战争支付了账单的也是他们。对于这一点,早就准备“倒萨”的美国政治精英不会不清楚。早在1998年年底,国际石油公司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并购,并购金额近2000亿美元,其中70%以上由美国的石油公司进行操控。从2002年1月1日开始,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每天增加15万桶。去年年底,世界原油价格曾经一度突破30美元/桶,这期间美国利用低价购入的战略石油储备作低进高出的石油期货,恐怕就已经为“倒萨”筹集到了相当数量的款项。以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量,每天向世界石油市场投放400万桶石油,不仅足以弥补因伊拉克石油中断造成的100万桶石油短缺,还能轻轻松松地支付“倒萨”账单。换句话说,相比第一次海湾战争,已经更加谙熟金融运作的美国完全可以直接让全世界石油消费者替“倒萨”之战“埋单”。
而在这次美伊战争中,最大的输家无疑就是伊拉克了。
伊拉克本来有着进入世界上最富有国家之列的潜能,但它的资源都被浪费在了战争与制裁上。虽然经过同伊朗的8年战争,伊拉克仍不失为中东地区最强盛的国家,综合国力在阿拉伯世界位居首位,人们生活富裕,城市充满现代味道。然而这一切,都终结于1991年的海湾战争。
伊拉克的中产阶级曾经相当兴盛,如今却不得不每天为填饱肚子而四处奔忙;电力成为奢侈品,空调、冰箱变成摆设;连鞋子都没有的孩子辍学在家或者上街乞讨,贴补家用……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药品奇缺,伊拉克人体质普遍下降,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在巴格达中心商业区卡拉德,绝大多数商店里商品极度匮乏。对于如今每月收入平均3美元的平民来说,逛商店早就成了记忆中的一种享受。
伊拉克旅游资源丰富,巴格达曾经是外国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然而,国际封锁切断了客源。这还仅仅是冰山一角,战争与制裁已使伊拉克的经济发展几近停滞,受害最深的莫过于伊拉克的平民百姓。
对此,陈锋自然是深有体会的,因为在前世的时候,只要看新闻,一般都会看到伊拉克国内的战火报道。又因为这次,在狙击石油期货上大有斩获,陈锋便再次注资十亿美金到永兰基金会,借助永兰基金会,第一时间在伊拉克开展人道援助工作。而且,在陈锋的指示下,甚至要在伊拉克境内建立永兰基金分会,更好的开展对伊拉克平民的救助活动。
此外,陈锋还通过long基金美国总部,要求他们尽快在伊拉克设立long基金分会,救助更多需要救助的人。
如此做为下,陈锋虽然也知道如此,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伊拉克现今贫困、落后的局面,但能帮一个是一个。
说起这次美伊战争,就不能不提的就是伊拉克的新闻部长萨哈夫了。3月下旬至4月上旬,伊拉克战争打得如火如荼,美英联军的精确制导炸弹天天针对重要目标狂轰滥炸,美军先头部队已经攻到巴格达城下。身为伊拉克新闻部长的萨哈夫,照例每天按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口若悬河,嬉笑怒骂,舌战美英,大出风头。他一次次站到新闻发布会上一大片海浪似的麦克风前发表讲话、回答记者提问时,身后已是爆炸声声、浓烟滚滚、一片火海。一直到美军坦克冲进巴格达城内,几乎已经开到了他的鼻子底下,他仍“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诙谐幽默、妙语连珠,把美英“二布”骂得狗血喷头,把蛮横霸道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损得狗屁不是,他在讲话中称拉氏全然不顾当年两人曾共游巴比伦古城的旧情谊,是“一个江湖大骗子”,而且还是一种“最令人鄙视的动物”。 把不可一世的美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