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祚帝的大帐蓬叫移动的宫殿,也叫行在,契丹语叫“捺钵”。由12匹纯种大食国马拉着。宫殿周围大约50米内,由御前侍卫马队护卫。一些跟随皇上行动的文武大臣自己没有帐蓬,骑马随驾。紧随移动宫殿的,是后宫的大帐蓬。拉帐蓬的是8匹马,也由御前侍卫马队护卫。王公大臣的帐蓬一般由6匹或4匹马拉着,前后左右均由中京御林军马队保护。
耶律大石是翰林应奉,随时准备听从皇帝的召唤。因此,他骑马跟在皇帝宫帐后行走。
七月,正是大草原草肥水美的时节,这支由华丽的帐蓬和马队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由辽中京出发,向位于中京西北500里处的庆州逶迤而行。队伍出辽中京城,路过城郊中京天雄寺,天祚帝一行停下来,在这里祭拜天地及诸路鬼神,以保佑此行顺利及国泰民安。
契丹是个崇尚宗教信奉神鬼敬天地拜日月的民族。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是信仰自由。契丹民族最早信奉的是萨满教,到后来佛教、道教、喇嘛教、巫婆、神汉全都信奉。在辽朝建筑最多最豪华的是庙宇道庵。辽道宗时,契丹贵族崇尚佛、道教达到极点,许多王公贵族、士族商贾盛行送子女入佛门为僧尼。全国庙、庵达千座以上,僧尼10万人。
契丹人认为天是人世间万物的主宰者,因此,帝王年号多为“天赞”“天显”,皇后则称为地。契丹人在立国之前奉木叶山为祖山,山有始祖庙,供奉奇首可汗。他们敬拜太阳,契丹人的帐蓬门口总是面向东方,面向日出的方向,他们认为太阳是上天恩赐给人世间的神物,吉祥之物,没有太阳,就没有一切。
这天,天祚帝率人进入中京天雄寺,在佛殿面前停下来,由随从天祚帝出行的慧材主持祭天拜神仪式。
慧材是大辽国有名的萨满教神汉,被天祚帝封为神师,专门为天祚帝主持占卜、祭祀等事务。慧材出身为契丹皇族,被道宗恩赐出家做了萨满教主事。慧材穿一身白色法衣,手中持三尺法剑,他的面前放着一头青牛和一匹白马,分别用绳索捆绑住。慧材命人在青牛、白马跟前各点燃三柱香,然后仗剑在空地上口中念念有词,上下挥舞法剑。等香烧到一半的时候,慧材口中大喊一声,端起供桌上的一碗法水泼向青牛、白马。然后,挥动法剑在青牛、白马的咽喉处各刺了一剑,青牛、白马没发出一丝声响便咽气死去。
这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天祚帝、后、妃及文武官属都面露喜色。接下来天祚帝进大殿拜鬼神,之后,一行人重新出发。
避暑队伍在辽阔的草原上宛转行进。正是大草原草长莺飞,花开遍野的季节,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粉色的、白色的花朵一簇簇铺向天边。天祚帝看着这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龙颜大悦,时常停下车带后宫佳人们徜徉在草地上、花丛中。激情之时,就地还会云雨一番,也不回避遮羞,好似一幅活的《春宫图》,总是惹的随行大臣和宫女一身欲火难耐。
时常陪伴在天祚帝身边的是文妃和元妃。
文妃生性文弱,纤细文雅,多愁善感。触景生情时,时常能出口成章,并能谱成曲子,令伶官为天祚帝弹唱,博得天祚帝欢心。但文妃所作诗词多悲天悯人,所谱曲调多哀伤凄婉,令天祚帝不能开怀尽欢。
元妃虽不能吟诗谱曲,但她生性活泼开朗,人物窈窕俊美,外表给人的印象心直口快,内心却暗藏玄机。文妃吟诗谱曲的时候,天祚帝高兴,她便跟着高兴,天祚帝扫兴,她便跟着扫兴。她默默地跟在天祚帝身后,天祚帝口渴,她喊太监上茶,天祚帝热了,她喊宫女摇扇,天祚帝累了乏了,她令宫帐停下来休息。相比之下,元妃更像个相夫教子的称职夫人,而文妃倒像哀怨的忧国才女。
避暑队伍走过一片草原,前边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