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市各建筑工地是留守儿童父母较集中的地方,安平利用轮休日奔波于各工地中,向留守儿童的父母们发放调查表,了解他们如果把孩子带在身边共同在城市生活的可行性和将面临的困难,与此同时方建德也在展开相应的调查工作。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两人发放了近千份调查卷,收回问卷统计后得到的答案是约百分之五十的父母希望将孩子留在身边。几乎所有的父母认为全家人在城市生活是不现实的,因为有一些客观存在的困难无法解决,孩子的入托上学,租房,医疗、每天必须维持的最低生活费用,进行简单的加减计算就可得知收入与支出的严重不平衡。就目前的状况,打工者要想靠一己之力让全家在城市生活是完全不可能的。来城市打拼的人群中,只有成为私营业主,哪怕是摆摊、卖菜者,全家一起生活的几率都远远高于单纯的打工者。
2013年元旦前夕,关爱留守儿童协会在国欣的主持下召开了一次帮扶总结会。除了俱乐部的七名成员,殷明玉、李惠、李通、郑小倩、小飞都参加了会议。国欣面对大家,回顾总结:“协会在两年的时间里,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前期的帮扶和探索在我们能力范围内的工作已略有成效,我们为亲情缺失的孩子找到了‘代理家长’。可这只是形式上的补位,代替不了亲情,虽然协会卓有成效的工作提高了孩子们所处环境的关爱度,能够弥补一部分缺失的亲情。但是掩盖不了孩子们在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成长阶段,得不到切身关爱所带来的无法弥补的重大缺憾。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已做的一切离我们的终极目标还相差甚远。当我们屡屡被留守儿童生存的遭遇和困境的消息刺痛时,肩负的担子就越加沉重。这也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帮扶行动仅仅停留在关注上是不够的。怎样汇聚更多的力量为孩子们彻底解除困苦?怎么给孩子们一个能在心中永恒的家?成为协会今后的奋斗方向。前几个月,云升和闫为民在东关乡调研父母回家创业的可能性,方建德和安平在市内考量了孩子们跟随父母进城的基本条件,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彻底改变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的状态,还请大家就协会今后的工作重点和留守儿童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国欣并未直接说出他的结论,他想听到更多有效的建议,来完善他已有的规划。殷明玉表明态度:“让留守儿童和父母在一起,应当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美满的结果。但受限于各种原因,要实现这一目标,协会有一段漫长且艰辛的路要走,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可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能等待,这是一对矛盾,如何解决?协会要为他们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出路,进而再广泛推动。”
安平分析说:“孩子在人生早期被父母或最直接抚养人关爱,这种经历和体验,有助于他以后学会爱和以什么方式爱,建立起爱他人的情感交流方式,而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缺少亲人共处的幸福感。绝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选择外出务工,是不想让世代的贫困再传递到下一代身上,我们应该从解决贫困入手。”
云升说出了他的见解:“贫困是最主要的起因,但我们更应注意到,物质方面的贫困有可能传染至精神方面的贫困,亲情间的淡漠和精神方面的贫困会在代际间传播,如果不能加以控制那将是民族的悲哀。长久以来,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众多爱心团体主要从孩子本身来着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孩子能否留在父母身边,决定权在他们的父母,而父母是否将孩子留在身边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实力,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他们的父母才是关键。”
苏中利发表了另一层含义:“不顾亲情的背后有广泛认同的社会背景,一些隐性问题不容回避,留守儿童是人们家庭观念缺失的表现之一,但这个问题长期被忽视。一些身为父母的人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