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玄幻魔法 > 电影求索路 > 第37章 艺术知识小百科(56~60)

第37章 艺术知识小百科(56~60)(1 / 3)

56.大陆电影的“五代导演”。

所谓大陆电影“五代导演”的提法,并不是电影理论家经过周密的研究提出来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提法,目前已被国内外相当部分研究中国电影的学者所采用。

具体地说,一般认为中国电影的如郑正秋、张石川等为第一代导演,他们活跃于20~30年代代无声片时期。

第二代导演是第一代的学生辈,代表人物如蔡楚生,孙瑜,吴永刚、费穆等,他们活跃于30~40年代有声片时期。

第三代导演又是第二代的学生辈,他们最辉煌的时期是50~60年代,如郑君里、谢晋、水华、成荫,崔嵬、凌子风等。

以上三代导演都是制片厂时代的电影艺术家。

第四代导演大多在“文ge”前的北京电影学院入学(包括上海电影学校毕业生),直到“四人帮”垮台后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有了独立拍片的机会,显示出他们的艺术才能,如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黄健中、吴贻弓、丁荫、滕文骥、吴天明等人。

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吴子牛、黄建新等人则是第四代的学生辈,大多于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包括其后的进修班),毕业后很快有了独立拍片和展示他们才华的机会。

第四,第五代导演又被称为“学院派“导演。

在新时期头10年中,老(二、三代)中(第四代)青(第五代)几代导演同时活跃在电影创作第一线,各自发挥着自己的特长与优势。

80年代中叶,以第五代导演为主体的中国新电影运动变革着中国的电影语言,使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

第一部第五代电影是《一个和八个》。

而《黄土地》、《猎场扎撒》、《黑炮事件》、《盗马贼》、《孩子王》、《红高粱》、《晚钟》等是第五代电影高峰期的代表作。

1988年后,第五代导演在艺术上开始分流。

除上述导演外,周晓文、夏刚注重于城市电影的创作;

宁瀛、韩刚追求电影日常化、纪实化;

张建亚拍摄新海派电影;

何平讲述着边陲的传奇故事;李少红和刘苗苗描绘着女性与儿童的心灵世界。

因此,随着艺术创作实践的发展和学术理论研讨的展开,用“代“的划分来概括艺术观念和艺术风格的递进与差异,其科学性越来越受到质疑。

57.香港新浪潮电影。

一批出身于电视圈的香港青年导演运用新的电影语言与技巧,于20世纪70、80年代之交创作了为数可观的新商业片,给香港影坛吹来一股强劲的电影革新之风,有人把这一类电影称之为“香港电影新浪潮”或“香港新电影”。

1978年青年导演严浩的电影《茄哩啡》的公映成为“香港电影新浪潮”揭幕之作,继而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的《疯劫》和章国明的《点指兵兵》起而呼应。

1980年,徐克的《地狱之门》和《第一类型危险》、许鞍华的《撞到正》、严浩的《夜车》、于仁泰的《救世者》接踵而起,“香港电影新浪潮”遂成汹涌之势。

1981年,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主将纷纷为各大影片公司拍摄娱乐片,香港电影新浪潮便与主流电影合流。

香港电影新浪潮的电影艺术家往往追求商业的成功,其作品讲究可看性、娱乐性,而并不太关注社会与文化的内涵。

在电影语言的创新上,他们讲究快速剪与特技效应等“电影技术上的提升”,风格浓艳与香港商业化的氛围相一致。

最新小说: 霍格沃茨的混子教授 蛊道长生:从炼出烬蛊开始 神印王座:圣光背叛,暗牧救世! 济公:大婚出家?半夜胭脂敲我门 斗罗:武魂方天画戟,我孝出强大 星言 斗破:萧家落魄?我破棺而出! 从仙武大隋开始 斗罗:千仞雪陨落?我一剑弑神 至圣先师他太稳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