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玄幻魔法 > 电影求索路 > 第17章 中国艺术的观念

第17章 中国艺术的观念(1 / 5)

中国艺术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传统和精神,中国古代的艺术观念都是源于中国传统美学,传统美学是以源于礼乐传统的儒家美学为主体,并在发展中逐渐与老庄、佛禅等美学思想相异化相融合的一个异于以酒神型为主体的西方美学的自成体系的美学系统。

1.儒家思想的艺术观。

传统儒家始终对艺术持肯定的态度,高度重视艺术陶冶、谐和、提高人们伦理道德情感的心理功能,强调艺术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

它从人的内在要求出发,将艺术和崇高的道德精神相比附,强调艺术的道德内容,强调艺术的教化作用。

兴观群怨。

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观群怨完整地表达了孔子以及儒家对艺术意义和目的的思考。

“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朱熹注:“感发意志。”就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见得失”,就是说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的政治的得失。

“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就是说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

“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变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

“事父”、“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是强调诗的教化和认知作用。

兴观群怨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是中建立在遵循文艺的审美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审美情感特征。

尽善尽美。

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旧注认为孔子是所以对《韶》乐和《武》乐做出两种不同的评价,是因为《韶》乐表现了尧、舜以圣德受禅,故尽善;《武》乐则表现了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

朱熹注曰:“《韶》,舜乐。《武》,武王乐。美者,声容之声。善者,美之实也。”

美是从艺术形式上说的,善则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而言。

孔子把美和善结合起来评价作品,这一点很值得重视。

儒家美学理论将美、善的哲学范畴创造性地引用到自己的艺术观念中,既肯定善和美的关系,又首次将二者加以区分,也体现其思想体系中道德至上的内容。

这种区分实质上是将儒家至善的德行形象地贯穿到了艺术理论中,善表达的是人的内在美,也是理想人格的最终体现,美则是其形式表现,只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是最高境界。

将儒家这种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思想应用于人格评价的领域,于是就有了“文质彬彬”的概念。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是指外饰,外部的表情、动作、语言以及外观,“质”是指本质,“彬彬”是指文质并茂。

与人交往中,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礼仪与性情,才是成熟的人格该有的样子。

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

最新小说: 星言 斗罗:武魂方天画戟,我孝出强大 暮年长生,从点化白鲛开始 济公:大婚出家?半夜胭脂敲我门 斗破:萧家落魄?我破棺而出! 从仙武大隋开始 神印王座:圣光背叛,暗牧救世! 霍格沃茨的混子教授 至圣先师他太稳重了 蛊道长生:从炼出烬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