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雄主秦始皇 > 第76章 一统江山(五)

第76章 一统江山(五)(1 / 2)

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优劣,李斯知道秦始皇更青睐郡县制。嬴政有掌控一切的强烈欲望,事无大小都喜欢自己定,他怎么可能心甘情愿拿出大片国土让皇子去管呢?李斯根据平时对嬴政的了解,知道嬴政更相信制度的力量,秦国就是长期坚持商鞅的制度,才日益强大最终打败六国,周朝分崩离析、六国日益衰落,就是因为制度比不上秦国。所以如果实行分封制,既不符合秦始皇的愿望又与他的理念相违背。

经过缜密思考,李斯也上了一道奏折,为了讨秦始皇欢心,他不怕得罪王绾和其他大臣,极力驳斥分封制的建议:“周文武、周武王所封的子弟及亲属很多,本为一大家子,但是年代越长久,亲缘关系越疏远,最终形同陌路人,各国诸侯变成互相攻击的冤家对头,连老祖宗周朝天子也无法制止。如今海内仰赖陛下的威灵而成为统一的天下,各地都设置了郡县,皇族子弟和功臣可以通过国家赋税收入来供养甚至重赏,天下臣民都不会因为裂土封侯、国中有国而存非分之想,这样的制度岂非更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分封诸侯肯定对国家不利!”

秦始皇看了李斯的奏折很高兴,感到还是善解人意的李斯更聪明。经过君臣之间的长期相处,秦始皇发现李斯对待军国大事虽然没有天生贵胄那种大气和舒展,但是却有一个出身寒门追求发迹的贫士那种执着和机敏,只认准他秦始皇一个人,死心塌地效忠这个国家最有权力的人,同时机敏地领会主人的意图,像一头忠实的狗那样按主人的指令吠叫和出击。秦始皇对李斯很满意,感到有条件的时候可以继续提拔重用这样的忠臣。

经过观察,秦始皇认为王绾的分封建议没有特别意图,没有皇子抓住这个话题大做文章,也没有功臣借这个话题推波助澜,王绾只是代表了大多数朝臣的看法:分封制历史悠久,理应继承。这些大臣读的都是古书,向往的都是先贤的制度,缺乏与时俱进的观念,对他秦始皇的伟大创造缺乏充分和深刻的认识。

秦始皇善于吸取历史教训,他发现自从周天子分封诸侯以来,分封制似乎成为一种模式,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大臣,甚至大臣再分封家臣,这种做法天长日久总是难以为继,造成国家分裂,影响政权稳定,但无论发生过多少次封臣坐大、以下犯上的叛逆事件,人们似乎总不能接受教训。即使是天纵英明的君主,在这方面也是摆脱不了强大的传统。魏文侯曾经打下中山国,但是他将这块地盘封给了自己的儿子,导致多年后魏国衰落中山国重新复国,直到赵国崛起,又再度将中山国吞并。赵武灵王是罕见的具有宏大开创性思维的君主,但他同样摆脱不了传统,在晚年打算将代地封给大儿子赵章,以弥补未能让赵章继位的遗憾。尽管后来由于赵章发动政变被杀,武灵王也被囚而死,此事不了了之,但是分封习惯根深蒂固,几乎没有君王能够免俗。秦始皇的思维模式与众不同,见识逾越前人,他认为不好的传统就应该改变,无论这种传统传承了多少年,受到多少人认可。

秦始皇对李斯的奏折作出批示:“天下战乱不已,纷争无穷,就是因为有诸侯王的存在。如今仰赖先祖的神灵,刚刚打出一个统一的国家,又要重立诸侯,这是制造分裂,埋下战争祸根。一旦如此,要维护国家安宁还能做得到吗?廷尉的意见正确!”

秦始皇一锤定音,对郡县制与分封制争议作出最终裁决。在重大问题上秦始皇坚持原则,敢于力排众议,但他同时也体察人情,能够透过公开的争论体会到暗含的潜台词,听得出弦外之音。秦始皇隐约感觉到分封制的提出很少人反对,绝大多数朝臣支持,可能跟功臣们渴望借此得到封赏有关,毕竟当年周天子分封诸侯不仅有王族,还包括功臣。李斯在奏折中也提到要供养或重赏功臣。秦国朝廷规矩很严,大臣们不好公开摆功邀赏,但不代

最新小说: 三国:边关悍匪,被天幕曝光身份 状元郎 三国:雄据江东,开局霸王之力 五代风华 红楼:我能升级词条! 三国:边城小吏,开局截胡貂蝉 神话版三国 浜?墤锛氫粠杈瑰尯閫犲埌鍏ㄧ悆鍐涜锤 绾㈡ゼ涔嬭儨澶╁崐瀛 大明首辅:开局怒怼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