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的惨败使嬴政震惊不已,原来看上去唾手可得的胜利转眼成为泡影,无比光明的统一天下的前景突然暗淡下来,这使嬴政非常懊恼。嬴政在重大决策上很少失误,这一次他感到自己是过于轻敌了,低估了楚王负刍的魄力和能力,低估了楚国抵抗的决心,低估了楚国将士的战斗精神。嬴政原来看不起负刍这样的篡位者,看不起窝里斗的楚国,现在看来在亡国之祸迫在眉睫的危难时刻,楚国人是能够团结起来拼死战斗的。没有这种精神的楚国可能只是个瘸足的巨人,但是有了这种精神的楚国会十分可怕,因为它毕竟是个超级大国,有充足的战争潜力,一旦动员起来能量惊人。
嬴政不得不将打了败仗的爱将李信撤职,同时反复琢磨让谁挂帅再度对付楚国。嬴政头疼的是楚军在打败秦军后气焰嚣张,反过来转守为攻,步步向秦国进逼,而秦国的20万大军瞬间土崩瓦解,使秦国将领们不由自主心生恐惧,个个谈楚色变,在楚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真是堤坝决口,洪水来势一发不可收拾!这种现象在过去的战争中是很少见到的。嬴政感到,要恢复秦军的信心,看来非得把将士们一致公认的常胜将军请出来才行,而这样的将军恐怕非王翦莫属。王翦指挥战争,虽然总是对秦王提许多兵员后勤方面的要求,但他不会打败仗,最终总会赢得胜利。他就像一匹腿力雄健的千里马,只要有吃的,要跑多远能跑多远。或者说更像一辆现代超级跑车,只要有足够的油,它可以将路上所有的车甩在后面。这与二战期间的美国名将巴顿相像,巴顿的战斗风格虽然与王翦很不同,但在准备充足再打仗这一点上完全一样:他总是向上级索要更多的士兵,更多的弹药,更多的坦克,但是他总能打胜仗。
嬴政在头脑中对秦军的所有将领逐个筛选一遍,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王翦是最合适的人选,这位将军已经在灭赵、灭燕战争中充分显示了他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帅才,而其他的将军却缺少这种历练。嬴政明白,如果要重新启用王翦,恐怕只能尊重他的意见,满足他对60万大军的需求。而这么庞大规模的军队,看来也只有王翦这样威望足够高的老将才能统帅得了,驾御得住。
由德高望重的王翦,嬴政不由想到王翦的儿子王贲。王贲在李信攻楚的同时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国都大梁。魏国的末代君主魏假比韩王韩安有骨气,他只剩下大梁一座孤城也要坚守到底,不愿将祖宗留下来的基业拱手出让。大梁城相当坚固,这座城池作为魏国国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经历过多次战争,孙膑的围魏救赵和围魏救韩,佯攻目标都是大梁。经过战火洗礼的大梁不断进行翻修加固,已经成为非常难以攻克的堡垒,当初穰侯魏冉亲自率兵攻打这座城池,打了几个月还是打不下来,被迫无功而返。王贲尽管拥有兵力上的优势,但他审时度势,没有选择强攻,而是引黄河水灌大梁城,直到三个月后城墙松软崩塌,秦军才发动攻击,轻松拿下大梁。王贲手中有兵而不滥用,不冒险攻坚,不作无谓牺牲,一样可以完成任务,彻底灭掉魏国,使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又往前多迈了一步。王贲这种谨慎用兵之道深得乃父真传:打仗不但要争取胜利,还要尽可能减少伤亡。只有爱惜军力,才能在必要时使将士拼死一博,才能以更少的牺牲赢得更多的胜利。
王贲的胜利与李信的惨败发生在同一年,前者被秦国史官载入史册,而对后者,长了记性的史官们则知趣地一字不记。
魏王魏假负隅顽抗,直到城墙倒塌无险可守才被迫投降,所以他没有得到秦王的宽待,最终被杀。魏假身为一国之君在国难当头时显示了他的勇气,没有辱没先人,也激励着后来者。在他之前,他的叔祖父信陵君魏无忌敢于以弱斗强向秦军拼命,而在他之后,他的侄儿魏咎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血性汉子。魏咎在秦末天下大乱时起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