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军的统帅名叫项燕,是个厉害角色。当初廉颇从魏国转到楚国发展,在楚都寿春与项燕相识,他发现这位楚将气魄很大,非常骄傲,似乎连他廉颇这样威震各国的名将都不怎么放在眼里,对廉颇夸耀过去的战绩态度冷淡,那不屑的神气仿佛是在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让我项燕来指挥,肯定比你打得好!项燕的傲慢使廉颇很郁闷。但他是客居异国的外来将军,对楚国本土宿将的歧视眼光即使生气,却无可奈何。
项燕出身于军人世家,家族世世代代盛产将军,因为军功显赫,被楚王赏赐了一块封地,地名叫项,于是整个家族就以项为姓,沿袭至今。这块封地就在今天的河南项城,袁世凯的出生地。袁世凯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要做皇帝的人,他确实也具备帝王的气质和才干,但他的时机不对,他面对的是一个不需要皇帝的年代。
对付秦军,项燕不打算利用高大城池被动防守,他要主动出击,消灭秦军主力。楚国动员起来的兵力虽多,但大多分散在各地固守城池,项燕手头上只有10万精锐部队可以机动使用,以这样的力量对付身经百战的20万秦军,本来就不具优势,要彻底消灭敌人,更有点勉为其难。但是项燕的性格豪气干云,是非常有胆略的将军,不畏惧任何强敌,同时精通战术,很有谋略,善于见机行事。项燕知道秦军强大,只可智取不可力克,他努力寻找敌人破绽,等待战机出现。
李信回师平叛很顺利,昌平君拼凑起来的那点人马根本就不是正规秦军的对手,李信很快攻下陈县,昌平君仓惶出逃。连战皆捷的李信随即离开陈县,打算引兵西去到城父这个地方与蒙恬会师,两支部队合在一起,共同对付楚军主力。李信虽然自负,但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基本军事原理他当然是懂的,他听说楚将项燕有10大军,却一时没有发现这支部队的踪迹,不乏谨慎的李信,决定先配合蒙恬打下城父,然后以20万秦军的压倒优势,寻找项燕的楚军主力决战。他的攻楚战略是先消灭敌人主力,然后攻打各个城池,逐步占领楚国。
李信想寻找楚军主力,却不曾料想敌人竟然敢主动找上门。项燕原打算与昌平君里应外合痛击秦军,没料到李信行动迅速,一下子就解决了陈县的战斗,机敏的项燕立刻改变部署,在秦军发现楚军之前停止了蓄势待发的攻击,他就像一头追踪猎物的猛兽,小心翼翼地隐蔽自己,没有十足把握绝不出击。当他的探子报告秦军向西而去,项燕猜到李信是要与蒙恬会师,当即作出一项大胆的决定:长途跟踪正在转移的秦军,在两路秦军会师前找机会发动突然袭击。这是非常冒险的做法,长途跟踪很难不被秦军发现,一旦出错,有强大野战能力的秦军回戈一击,楚军可能遭遇灭顶之灾。但项燕自有方略,他派出探子紧紧盯住秦军,自己率大军随后,利用对本国地理熟悉的优势,无声无息地一直尾随秦军。为了最大限度提高隐蔽性和行军速度,楚军不生火做饭,不携带重型装备,全军只带干粮和必要武器上路,沿途遇到任何路人都当场扣留,留待战后释放,防止走漏风声。就这样,在尾随秦军三天三夜之后,赶在李信与蒙恬两军会师之前,楚军终于悄悄地接近了秦军。
懂得军事基本原理的李信,做梦也没想到楚军会突然出现在自己身边。士兵要吃饭要睡觉,每天能够走多少路是可以算出来的,如果楚军要进攻秦军,不可能从天而降。但是项燕带领的士兵就像铁人,他们连续三天强行军,以少吃少睡争取了时间,神不知鬼不觉就咬住了秦军。项燕知道对秦军的取胜之道是突袭,双方如果按部就班摆开阵势打,楚军很难打得过秦军。他敢于冒险,也善于冒险,还善于激励士兵的顽强意志和必胜信心。他率领的这支疲惫之师,在生死决战来临时,迸发出了排山倒海的力量。项燕的这种战斗风格,18年后在他的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