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的书房很大,里面摆放着儒家先贤的典籍,以及一些名人字画。巨大的书架上,摆放的尽是书籍。
当刘辩仔细观察之后,发现书架上不光有儒家,更有诸子百家一些典籍。随着目光触及,刘辩心里生出一抹感慨,汉末三大儒之首的郑玄,当真是名不虚传。
……
当熟读儒家典籍之后,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以诸子百家之长,辅佐儒家精义,以求有所突破。
这种人可谓是学究天人,这一刻,刘辨对于郑玄产生了一丝佩服。读书破万卷,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没有走进郑玄的书房前,刘辨只以为熟读儒家典籍,在胸中孕育出浩然正气,随着时间的增加,对于文道至理的领悟增加,就可以成为一代大儒。
只是这个时候,当刘辨亲自站在郑玄的书房,方才有所了解,自己终究不是这个时代的土著,对于大儒二字所知不深。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今的郑玄年不过五十,却已经到了这种地步,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是道,佛还是武,甚至于儒,其实都一样。
天下万物,各有其道。归根到底不过是对于天地的理解,对于至理的一种感悟。
……
“大皇子。”
郑玄看到刘辨望着书架出神,眼中闪过一抹疑惑,当目光落在桌案上时,不由得开口,道。
回过神来,将心中的念头压下,刘辨转身朝着郑玄微微躬身,道:“老师。”
……
“稷下学宫事物繁忙,若非陛下要求,老夫也绝对不会授你儒道,今日提问,老夫发现你对于儒家典籍涉猎不多。”
“今入学宫,当守学宫规矩,尊师重礼,刻苦求学,你可明白?”
听到郑玄的敲打,刘辨眼珠子一转,微微低首,朝着郑玄,道:“既入学宫,学生当守学宫规矩,请老师放心!”
两个人的彼此试探,由于郑玄占有先天优势,取得了先机。两个人心中各有顾虑,彼此小心翼翼的试探着。
郑玄乃一代大儒,轻易不会收徒,而且皇子们的教学一直都由文学殿负责,这一次刘宏直接下旨,郑玄的心里有一丝的抵触。
帝师!
这个名号尊贵,一国帝王之师,但只有处于上层,方才明白这个名号,有着多么大的羁绊。
帝师就像一柄双刃剑,有利又有弊。如果日后刘辨成为如同秦皇汉武一般盖世名君,举国气运加身。
作为帝师的郑玄则有望在儒道之路上,更进一步,以帝师威望著书立作,传于天下,说不定可以封号半圣。
这就像汉武帝之时,董仲舒上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大汉强盛一时,待董仲舒著书立作,帝师气运加身,一举封号半圣。
当时董仲舒成就半圣,地涌金莲,天降仙乐,大道之音浩荡于九州大地,紫气东来三千里。
正因为如此,武帝一朝才会如此强硬,敢喊出刀马所至皆汉土的热血之言。
但令郑玄纠结的则是,此时的大汉王朝内外交困,远没有武帝一朝的强盛之像。一旦收徒刘辨,自己只怕危在旦夕。
天地之大,皆在因果之中。
一旦刘辨继位,大汉王朝分崩离析,这滔天的因果加身,儒道修为尽失还是小的,稍有不慎就会灰飞烟灭。
正因为郑玄心有忌惮,方才处处为难刘辨,以老师学生之名,替换师徒之名,想要将两人间的因果降到最小。
因果之说,刘辨虽然不懂。但从郑玄的举止间,将其的心思一一看破,看到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