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求见老师。”
跟随着王中元走出建章宫,一路上左转右拐,绕过未央宫,一直走到东南角落方才停了下来。
这里是大汉王朝三大护国力量之一,同时也是明面上唯一的支柱。稷下学宫乃天下学子信仰更是对抗诸天宵小的一把宝剑。
剑光耀天,浩然正气肆虐。
……
稷下学宫。
整个大汉帝国除了当代衍圣公坐镇山东孔庙,最有名的大儒皆在这稷下学宫。可以说这里是除了青铜卫与人皇卫之外,大汉王朝最强大的一股力量。
稷下学宫通体透发出滔天的浩然正气,在这里诸邪退避,漫天仙佛不敢靠近。磅礴的浩然正气,冲天而起,与盘踞在洛阳的气运金龙交相辉映。
“大皇子请进。”
平正而中和的声音,有着静人心神的莫测力量,将刘辩内心的涟漪尽数抚平,如同春风吹过,温暖了大地。
“谢老师!”
闻道有先后,达者为师。郑玄博古通今,号称当代第一大儒,自身自有不凡之处。
......
跟着王中元朝着稷下学宫的深处走去,这里有当今天下最声名昭著的三大儒坐镇,就算是当今帝王,不经通传也不得深入。
稷下学宫是大汉的守护神,这些年稷下学宫里培养的儒士成千上万,出师之后游历于各个名山大川,或于当地开设私塾,传道授业解惑。
这导致稷下学宫的威名,一日比一日强盛。不断地深入,刘辩的心里越发的清明,念头转动,一理通百理明。
这一刻刘辩心中清楚,若非当今天子刘宏有意传位自己,恐怕这稷下学宫的大门,根本就进不去。
“大皇子,末将告退。”
入眼处是一片广场,刘辩目测了一下,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足以容纳千人在此温习早课。
广场的正中间,是一座高台,高台之上一位中年人盘腿而坐。
“嗯。”
朝着王中元点了点头,刘辨的目光便是望向了高台上的中年人,神色恭敬,朝着中年人躬身,道:“学生刘辩见过老师。”
“坐。”
闻言,刘辩看了一眼高台下摆放整齐的蒲团,眼中划过一抹异色,不敢有所质疑,随便走到了一个蒲团上坐下。
“诺。”
......
“何为****服?”
听到郑玄的问题,刘辩一点也不敢疏忽,其思索了一下,开口,道:“论语为政里曾言: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再一个问题下来,刘辩的额头上隐隐有着汗滴出现。虽然吸收了前身的记忆,但是刘辩终究不是那个自幼接触儒家的刘辩了。
郑玄的问题越来越刁转,刘辩已显不支之像。绞尽脑汁,刘辩支支吾吾,道:“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郑玄看了一下神色不属的刘辩,眉头微微一皱,道:“何为君之道?”
闻言,刘辩脸上的神色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郑玄的问题一个比一个刁钻难懂,一下子从治国之道上升到了为君之道,从论语上现成的答案变成了刘辩自己的理解与见识。
这个问题真心不好回答,后世有一句话,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哈姆雷特。这个答案亦是如此。
心里念头如水流淌,思考着最适合此刻的回答。这个回答关乎郑玄与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