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藩属国都是数年一朝,并且规定了使团的人数以及所带货物的规模。
由于从大明获得回报越来越少,再加上海上有着不小的风险,所以海外的那些藩属国逐渐失去了到大明朝贡的兴趣。
尤其是后来西洋大航海时代的兴起,使得西洋人乘船东侵,南洋不少国家被西洋人殖民统治,自然也就不会再到大明朝贡了。
虽然大明的朝贡贸易到了明朝后期已经名存实亡,但大明的官员一直以来以天朝上国自居,视朝贡贸易为大明给海外藩属国的恩惠,是洪武皇帝定下的祖制,表明了大明天朝上国的身份和地位,自然不能轻易放弃。
另外,大明南方沿海走私猖獗,朝廷一些官员从中获利匪浅,故而那些从海上走私中获利的官员自然推波助澜,用各种理由反对海关司的建立,否则他们一旦万历皇帝通过海关司开启海外贸易,他们的利益就会受到巨大的冲击。
万历皇帝与朝堂上的这些大臣们打交道快五十年,自然清楚届时肯定会有不少官员反对,这些人冥顽不灵、因循守旧,只知道拿着祖制和礼法说事,一点儿也不关注大明的实际境况。
不过,万历皇帝并不打算理会朝堂上的反对之声,真的把他逼急了他就把那些聒噪的大臣一脚踢出京城发落到偏远地区为官,眼不见心不烦。
其实,对于万历皇帝坚持开启海外贸易一事,朝中的大臣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毕竟万历皇帝执掌大明朝政近五十年,跟朝臣们也斗了近五十年,资历深厚,经验丰富,一旦其拿定了主意大臣们将无计可施。
鲜为人知的是,大明除了三大征外还有两场规模不小的战争,一个是平缅之战,另外一个是河洮之变,万历皇帝都与众臣意见相悖,力排众议后下了圣旨,结果取得了两场大捷。
这也是李宏宇为何着急要在万历皇帝在世的时候推动新军、水师和海外贸易三件事情达成,除了万历皇帝外,无论是天启皇帝还是崇祯皇帝都因为是少年天子而对朝臣们颇为依赖,即便是想要推动这三件事恐怕也会有心无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