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思维里。
盛东风:感觉步石对这个“畏“还没有讲透。既然逻辑分析,请进一步超越文字先生,做彻底的抽象概括先生。
步石回礼:可以的。引[宇宙使者]观点,“畏”并不是被安排被要求之畏不是愚者的敬畏、畏惧而膜拜之畏。知者之畏,对无知之怕、意识问题而无解而生压力感,知者必将压力转换为认知的恒久动力。孔子继承发扬中国正统文化传统中的自然宇宙观,无意于鬼神,朴素地意识并关注自然的力量、世俗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但词汇贫乏,孔子只是大概而命名为“天命”、“大人”和“圣人之言”,造成概念不能澄清。
孔子朴素地意识“大人”的世俗力量,但那时“权”、“力”、“权力”并没有被抽象而进社会科学理论,“三畏”即孔子自己意识并关注着三力量,并倡导所有思想者关注、警觉并思想。
所以现在我们早已知道“大人”所拥有的世俗力量就是“权力”。并且已经将“权力”与“大人”作概念切割,“大人”回归人民而人格平等;“权力”回归人民而被“关进人民的笼子里”。
所以,认知并试图降服自然的力量、世俗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中国人最先行。比如,对于中国知识分子而言,对“性本善”论要“畏”。因为它被推翻,意味无神论和仁的信仰、中国传统文化无从生根,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中华正统文化——无神论,基本逻辑——人性本善,
所以完全可以相信人,相信人的善的力量一定战胜恶的力量。把宇宙交给人,人只怕无能,所以人崇德以厚仁宽能。这样,无神论——人——仁——和——华——崇德——发展,中华文化立足并体系化。
知者有畏,中国知识分子怎么能不敬畏中华正统文化?怎可有错文化之念?罪过!更不可刨根炒菜。敬畏中华正统文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道德和谈经论道资格获得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