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以小人相处,而后对真君子有“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的道歉而必定能得到宽容。
一味以利与君子相处就会损害君子的自尊心和情谊。明知是君子就故意因此损害其利益,既不道德也会引起君子的“顾本”的捍卫之举而得不偿失。但小人特别是恶人容易利用君子的宽容与仁慈来谋自己的利益。
由以上分析,我们是否可以确定君子是那些已经能够认知义而又能信奉义的人;而小人则仍然被局限在利的层面。这与他们的道德有关也与他们的认识能力有关。正是因为君子已经来到了“义”的层面,所以才有君子的“三畏”,而“三畏”才是正确的。仍然存在的问题还有“畏”究竟是什么?
有成语“无知者无畏”,很显然这个无畏是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的,有知者如何?知者有畏,所以强调见义勇为。你是一个君子,那么你就应该是一个知者,一个知人,所以你首先应该能够意识到各种无形和有形的势力的存在。在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而有主观、客观的认真对待!认真分析各种势力的意味、意义。畏——意识并重视而建立警觉机制。甚至可以理解为敬畏,不可理解为畏惧、恐惧。
孔子认为有三种势力君子必须在意的、重视的:
(1)人应该承认有人不可抗拒的势力的存在,并务必给予足够的重视、观察、研究而把握。
(2)应该意识经验与权力的存在与重要意义,并务必给予足够的重视,把握一个恰当对待。
(3)应该意识到思想家、实践家等大家的理论的存在与重要意义,以学习、研究、分析、质疑等方式认真对待之。
小孩子心智不够成熟,他们亲昵大人但并不知尊重含义。小人如同小孩子,他们亲昵甚至谄媚有权有势的掌权者但并非是尊重,对待至理名言如同儿戏,因为见利忘义不知不可抗拒的力量已经悄然向他袭来而做出飞蛾扑火之事。
在学术理论上,君子与小人之名是为标准化,是为理论的方便而立,所以优点都集中于君子,缺点都集中于小人。这样讲话就方便了。
怀一点“不怀好意”,“畏”即“当心”,——一个心智成熟的人,要当心天命、权势、名言等的作用力,呵呵。孔子不但讲到“畏天命”,也讲过“知天命”,所以这里已经综合起来而有“在意、重视、警觉、观察、研究而把握”的解读。
必要指出的是封建社会中盛行的权力崇拜、官本位等是“畏大人”的异化发展。并不是孔子的本意。所以,我们现在第一要终止“畏”的描述,第二要使孔子的本意重现,用现代语言重新描述。
本题目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让大家体会我们公认的对于传统文化的“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淘汰法太过原则性而匮乏操作性,所以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比如“畏大人”,淘汰可惜,不淘汰它已经有毒性。事物往往朝不好的方向蜕变,而经典都产生于封建社会甚至是奴隶社会,文字概念早已蜕变了,那么其思想性就不容乐观甚至很糟糕,如果我们都使用淘汰法,文化的博大精深恐怕早已经营养流失瘦成三根筋。我们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就是静心静气做深入的逻辑分析,放弃一切世俗观念,既不美化也不丑化,而是实事求是地还原先人的思想,然后用现代词语重新组织他们的思想而形成理论。知人都必须敬畏点什么,或说信奉点什么,那就信奉——孔子是真理的化身,那么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抹黑他。
孔子是谬误的真身,那么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抹白他。这才算能动的继承,紧接着应该创新发展了。淘汰法的想法十分幼稚,那就是事物就分两种:好的与坏的。如同小孩子将人分为好人与坏人。可归纳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