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论语新论
5—1正青智者问君、子与君子。步石称赞:好问题,具有学者风度。名词的概念是会发生变化的,读者不能用今天的概念去理解古文中的名词,否则不可能正确理解古文。继而答:从“君临天下”而知君是领导者。从“百家为子与后代为子”而知子如同“种子”,子是继承与发展的本体。那么君子原本就带有“王子”之意。自孔子,君子一词就开始蜕变为道德论的名词的过程。孔子口中君子有时是指社会地位高、经济条件优越的人,有时是指修养、道德高的人。而现代的君子一词则完全是指品德、素质修养达到较高水平的人,即几乎完全属于道德论的概念了。正青智者问小人。步石答:与君子一词相似,有变迁。现在这个词属于道德论的并带有贬义。
5—2盛东风问秦国在哪里?步石答:伟大的问题。人们只知道六国被秦国所灭,并不知道秦国为谁所灭。人们只知道咒骂秦始皇的****,并不知会他的功绩。秦国只不过不甘落后、奋发图强、顺应时代潮流而为之罢了。
5—3正青智者问孔子的出身。步石答:周朝的世袭制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世袭。你可能说,你这不是废话吗,恰恰相反,角度已经发生转变,我们以前讲封建的分封世袭制度,眼睛总是盯着继承者,看到的是他们子子孙孙、千秋万代永远富贵,但这对封建制度有误会。一人继承爵位,其他子孙就要沦为庶民,比如孔子,到他老子还有武士一职位,也算是国家的人了,但孔子是老二,所以孔老二出生,恐怕什么爵位也没有了。什么“正业”也没有,自然地“为了生活,四处奔波”,所以什么鄙陋事情都情愿做都做过,既是为生活所迫,也算是坦然对现实,但孔子是什么出身呢?仓库保管员?反正出身无正业、穷苦,孔子出身已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老百姓、穷苦平民。事情到此结束,那就落入俗套了,自然也就没有为我们后人所认知的孔子了。但他从小就敢于面对现实、不怨天尤人,但同时也琢磨开了——出身已经就这样了,但出路呢?(顺便要说的,这就是我从小做和想的)他一定进行过选择,很可能因为学文成本最低才在这方面自学成才的。慢慢地成为一名释疑者、老师,出名、一度为官,他的主业应该是教育,并在教学相长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周游列国和为官中验证自己的知识,晚年孜孜不倦修订文化典籍,可以被认为是有意为文化传承做贡献了。其实孔子的出身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孔子、墨子他们能够成才、成名、成功,反映了那时社会政治的真实情况,说明为苏秦、孔子他们所追捧的文王的仁人政治是真实存在的,在中国自古以来,仁的信仰并不是说着玩玩的。一个人的成功是个人努力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同样是封建制度,东西方的效果就截然不同,在西方封建领主一人继承,其余扫地出门,形成强盗文化。而在东方讲仁政,早已注意基层人民的上升机会问题,到了唐代,更有科举制度的运作,不多说。
所以,一个社会要给最基层人希望和机会。
5—4盛东风:有人说论语是碎片化的,是这样的吗?步石答:《论语》恰如其名,非系统理论,而是交谈为主的言论集合,因而显得碎片化。当然这些言论都是经过精心挑选而又慎重编辑的。所以读者读《论语》既要注意文字、语境,还要注意编辑的情况而又可自主编辑的。它包罗万象,给人的思想巨大的启发性和空间性。
整个论语500句不到,虽然分章节、有章节名称,但那是后人加的,而加的办法是根据每章第一句的情况而定,包括标点符号也是后人加的,根据需要我们也可以改动,它不具备理论的系统性,甚至可以说整个一本书没有作者提供的统一的宗旨、精神和要领。正因为如此,读论语那真是仁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