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当头炮布局优于其他布局;李开先还特别注意发挥兵卒的实战作用:“再较一局,用卒当先,彼敌为其阻碍,我师借以遮拦。行行不断,着着求先。纵仇越复,恤弱邢迁。昏中见日,火星生莲。出能破扃,入可斩关。禁子若泰山之压,成家如磐石之安。”这个结论和清末的一代象棋国手巴吉人(《反梅花谱》原作者)的用卒理论一脉相承,所见略同。这是棋艺到了颠峰的化境,棋子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的高深境界后,所得出的结论。
李开先所著《象棋歌》流传至今。
嘉靖七年,李开先赴“乡试”中了举人,第二年考中进士。开始在户部做官,任云南司主事。这时明朝北部的蒙古部族不断南下骚扰,北方人民深受其害。从嘉靖九年起,李开先先后两次奉命运送军饷去宁夏边防。到前线后,他才发现边患严重,是因为边帅苟且偷安,防御废弛,军政腐败。可他们却谎报军情,掩耳盗铃。李开先对此忧心于怀,他曾希望能澄清吏治,强国利民,但小小主事的意见并没有引起重视。
嘉靖十三年,李开先被调到徐州管理广运仓。明朝制度规定,仓务管理,除朝廷命官外,需同时派宦官监督。李开先到职后,看到粮政同样弊端百出,不仅部门小负责人串通盗窃,宦官们也都贪污,运粮的军民深受其害。他决心革除积弊,厉行整顿。当时是宦官横行天下的时代,整顿必先损害宦官们的利益。所以,工作一开始,就处处受到抵制和破坏,使整顿无法进行下去。李开先的抱负虽难以实现,但他忧国爱民的精神却受到朝野的钦佩。
李开先在官场上正直务实,在民间大度融融,文采飞扬。一日,一读书人在朝阳洞内读书,听见脚步声,知是李开先至此。便对洞口吟道:“人对青山山对人,不知谁是主和宾。”李开先听到这人吟出一道七绝的前两句,知是意在为难他。正在这时,一牧羊姑娘吹起了牧笛,李开先立即接吟道:“猛然谷里一声笛,唤出梅花陇外春。”吟罢,二人哈哈大笑起来。
在戏曲创作上,李开先既是编剧、又是导演和演员,李家戏班子的演员则从全国“海选“产生。李开先的后人说,李开先曾亲自在《断发记》中饰演男一号李德武,声情并茂的表演打动了很多听众,一位姓王的大户人家的小姐由此迷恋上了这位“明星”,成为他的铁杆“粉丝”。经过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相恋后,刚刚断弦的李开先迎娶了这位在他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王小姐,成就了一段曲坛佳话。
物影响编辑李开先一生“三好”:一好戏曲,二好藏书,三好交友。
曾改定元人杂剧数百卷,用金元院本形式定成杂剧《园林午梦》等六种,撰有戏曲理论著作《词谑》。其散曲《中麓小令》流传很广,当时乡村街头到处有人歌唱,为这部曲题“跋”的名流多达84人之多。李开先性好蓄书,藏书甲于齐东,与金陵焦竑称为“南北两大家”。做官时,其薪俸主要用来购书。回乡后,修建“藏书万卷楼”“词山曲海”为藏书处所,所藏以词曲话本最多,有“词山曲海”之誉。并根据藏书辑录了部分明代戏曲资料,评选了不少散曲和杂剧的曲文,对后世文学研究有较高参考价值。当时著名藏书家边贡、刘西桥等人也以藏书知名,但藏书不久即散佚,而李氏藏书长达百年。曾编辑有《李中麓书目》,早佚,据其《藏书万卷楼记》称:“乃仿刘氏《七略》分而藏之。楼独藏经学时务,总之不下万卷,余置别所凡五”。
李开先极为好客,凡志趣相投者均视为知己。曾至陕西拜访著名的戏曲家王九思和康海,三人一见如故,诗曲唱和。所藏书在明末清初被毛扆“汲古阁”、朱睦木挈“万卷堂”、徐乾学“传是楼”所收。李开先在当时文坛上颇受人所重,与王慎中、唐顺之、陈束、熊过、任翰、吕高等号称“嘉靖八才子”。